小心日本腦炎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李文珍
日本腦炎是一種藉蚊子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由於感染日本腦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所引起的,1924年在日本爆發大流行,1938年日本學者得知其介由蚊蟲為媒介而傳染,1956年發展出不活性的疫苗。
日本腦炎病毒
日本腦炎在亞洲許多國家,仍然是很重要的流行病。由於預防注射施行,日本、南韓及臺灣的病例已減少很多,但鄰近的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等國都有許多日本腦炎患者,也時有流行的發生。
日本腦炎病毒每年在臺灣一定流行,已成地方病,流行地區遍布全省二十四縣市。1968年起由於開始接種疫苗,近二十年來已與日本、韓國同被列為控制良好地區,確定病例數每年已降至10-30人。豬在臺灣可能是重要的增幅動物,每年豬抗體陽性率超過
50 %後的二至三週即為病例數的高峰,此高峰期可維持一個月。
在過去,日本腦炎主要發生在十歲以下的兒童,且多為居住於較郊區的住民。在東南亞地區,四月至十一月為好發時期,臺灣近年來為六月至八月之間開始有病例發生,病例高峰期和雨季、颱風也有關係。
臨床症狀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99%是沒有症狀或只是輕微不適。但有些病患的血液病毒量很高,病毒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腦炎,經過四至十四日不等的潛伏期,病人有嗜睡、發燒、嘔心、頭痛、腹痛等症狀,經過二至三日,症狀加劇,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情緒激動、昏迷等,有部份病患會有顱神經麻痺、肌肉無力、震顫等癥候。
其中5-25%的病患會死亡。絕大多數死亡患者發生於發病5日之內,存活的病患多於一星期後退燒,運動及智能的退化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才能恢復,約有20-30%的存活者留下永久後遺症。
治療及預防
目前為止,日本腦炎的治療並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藥物。病患的預後,與其年齡很有相關,一般年幼及年老者,死亡及有後遺症的比例高。1/2-1/3存活者在數月至一年內會出現如癱瘓、無力、抽搐、步履不穩等現象。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後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我們已經知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及後遺症相當可觀,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將是重要的方向。
「預防」,有兩個方向可探討:
-
避免蚊蟲叮咬
-
預防注射
結語
所以家長們要記得年滿一歲三個月的兒童,在3-5月間要注射日本腦炎疫苗。除非是患有比感冒還嚴重的疾病者,如發高燒,或是對疫苗有過敏或不良反應者,都應儘速完成接種。由於一歲以下之嬰兒罹患日本腦炎極端罕見,考慮疫苗效益,並不常規接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