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用力搖晃嬰幼兒,以免傷害腦部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何啟生
資深專業保母 何雲鳳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秘書 王惠宜
企劃編輯╱張玉櫻
不論是安撫或玩樂
切勿用力搖晃嬰幼兒,以免傷害腦部
日前媒體報導一位年輕父親為安撫三個月大男嬰哭鬧,將男嬰拋向空中、抱著原地旋轉,結果造成男嬰硬腦膜下腔出血而變成植物人!很多父母,尤其新手爸媽不了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嚴重性,而在安撫或玩耍過程中,導致不可逆的傷害,值得家長們特別注意。
搖晃症候群,0~4歲都可能發生
「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的是因為嬰幼兒頭部受到劇烈的來回搖晃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包括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嚴重甚至會死亡。「嬰兒搖晃症候群」大部分發生在1歲以下的嬰兒,主要在3?8個月大時,但是也有發生在4歲較大的案例。
為何嬰幼兒容易因搖晃造成這麼嚴重的傷害?
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何啟生醫師表示,由於嬰幼兒的頭部約佔全身重量的25%(成人的比例為10%),且嬰兒腦部水分含量較高,比成人的腦部柔軟、脆弱,加上頸部肌肉較柔弱無力,所以在被搖晃時,頭顱骨內腦部很容易被扭曲、壓迫,造成硬腦膜下血腫或蜘蛛膜下出血等嚴重的腦部傷害。
嚴重可能導致腦性麻痺、失明甚至死亡
嬰兒搖晃症候群會因搖晃時間長短及程度不同而有臨床表現上的差異,加上有些嬰幼兒受到碰撞或被摔在硬物,也會有不同的徵兆。主要症狀包括:不安、嗜睡、不停的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乃至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嚴重者可能出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其他也有合併視網膜出血、顱骨骨折、肋骨、鎖骨骨折,以及頭、臉或身體皮膚瘀血等狀況。
這些程度不等的傷害,會造成許多後遺症,包括: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滯、肢體偏癱等腦性麻痺、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語言障礙、癲癇等。
寶寶哭鬧,先找出原因
何啟生醫師指出,哭是嬰兒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唯一方法,造成小孩哭鬧的原因很多,包括肚子餓、尿布濕了、尿布疹痛癢、便秘肛裂、發燒、急性中耳炎、嬰兒腸絞痛、腸套疊等,有時包布或衣服上的別針不慎碰觸到身體也會引起不適而哭鬧。
若寶寶不停哭鬧時,建議最好請教小兒專科醫師,經由詳細檢查找出原因,並對症治療,也可以詢問有經驗的照顧者。
資深專業保母何雲鳳表示,父母除了要學習如何照顧寶寶之外,本身的身心發展必須成熟,尤其現在景氣差,工作、經濟壓力過大,心情容易受影響,若加上寶寶屬於容易哭鬧的先天氣質,在照顧過程中就更容易缺乏耐心,心浮氣燥。
寶寶哭鬧該如何安撫?
何啟生醫師表示,遇到嬰兒哭鬧不停時,經初步的安撫無法停止,小孩也沒有飢餓、尿濕或發燒的現象,建議家長可採取以下方法:
-
給予安撫奶嘴,將寶寶用包被舒適地包著,抱著他走一走,可輕拍他的背。
-
避免盛怒時抱著小孩,當照顧者極度憤怒焦慮時,最好將小孩放在安全的地方,打電話給朋友或鄰居,也可做深呼吸(每次10下)以放鬆自己。
-
可聽些自己喜歡的樂曲、喝杯咖啡或茶、淋浴或閱讀雜誌書本等。
-
嘗試坐下,閉上眼睛,回想記憶中愉快的事,幾分鐘內盡量不要移動,亦可寫下自己10件最好的事情,或是關於小孩10項最好的事件,以轉移憤怒與不安。
照顧孩子很辛苦,而在照顧過程中,無論面臨什麼狀況,絕不能搖晃任何2歲以下的小孩;在抱小孩、和寶寶玩耍時,一定要保護他的頭頸部,給予適當的支持,也一定要告知保母或親友,讓他們了解搖晃嬰兒的危險性。
結語
寶寶出生後數個月內,多會有哭鬧情形,大人要學習如何處理,萬一不小心搖晃寶寶,導致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立刻送醫。在就診時,絕不能因為困窘或罪惡感而不敢告訴醫師,及早的診治有助於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並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家長一定要謹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