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超音波爭議不斷?!  

採訪撰文/王心妏
編輯整理/陳琦穎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徐金源

為了一探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狀況,胎兒超音波從2D、3D,到可動態攝影的4D應有盡有。但其安全性及商業色彩,一再為人詬病,就連堅守醫療用途「檢查胎兒是否異常」的功能也偶而上演「遺憾」。(去年底有產婦做了8次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仍未查出胎兒異常而產出畸型死胎)這個被譽為婦產科醫師的第3隻眼─「胎兒超音波」,為何爭議不斷?透過以下4 WHY解析,希望準父母能更精準知道它的功能和限制,以便適時掌握未出生寶寶的第一手資訊!

1WHY
為什麼胎兒超音波檢查是現今孕婦產檢的一項重要檢查?
胎兒超音波的發展和應用是21世紀才有的,醫界將它視為產科近50年來最大的一項進步,並有「產科醫師第3隻眼」的美譽,超音波有以下2功能。
功能1.非侵入性,可窺得胎兒狀態
功能2.篩檢異常,為優生保健把關

2WHY
為什麼大部份醫師建議在妊娠初、中、後期,各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究竟要檢查什麼?
胎兒器官成長是進行中的事,每次的超音波檢查只能判讀為:當下檢查時的結果,無法預知或保證下一刻的狀況,以下3次重點檢查,能更提早發現胎兒的異常狀況。

初期
【建議週數】12週前後。
【檢查重點】主要是觀察生命跡象(胎兒心臟),同時確認胎兒是否在媽咪子宮內著床(排除子宮外孕)。徐金源醫師指出:「台灣有些女性在懷孕前,未曾求診過婦科,這類女性應同步檢查子宮、卵巢等生殖器官,若有不良狀況也需評估對妊娠的影響。」

中期

【建議週數】18∼22週之間。
【檢查重點】重點在於評估胎兒主要器官是否有重大異常,屬於孕期常規篩檢,通常進行的是健保給付的「胎兒生長評估篩檢」。若檢查結果醫師懷疑有問題,才會再與孕婦討論,是否進行其他檢查(例如羊膜穿刺或更進一步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後期
【建議週數】34週之後、生產前。
【檢查重點】視為生產準備。「後期檢查的重點不一,要看每位孕媽咪的懷孕狀況,但通常都得評估羊水量、胎位、胎兒大小等。」徐金源醫師補充說。

3WHY
為什麼超音波有2D、3D、4D之分?孕媽咪如何選擇?
基本分為兩種名詞解釋,端看孕媽咪的需求。

4WHY
為什麼醫師說我的超音波檢查結果:「無法確定!需擇期再檢!」
徐金元醫師強調:「超音波是很好的產前診斷輔助工具,但絕非萬能,尚有諸多限制及操作死角,甚至操作者的技術和經驗都可能影響父母解讀到的訊息」。3限制與1影響,就是須擇期再檢的原因。

超音波3限制
【物理限制】
超音波是一種人類耳朵聽不到的聲音,需要水及軟組織做為傳導介質,而且它無法穿過骨頭或空氣阻隔(例如:媽咪腹部脂肪組織太厚、胎兒姿勢或骨頭阻擋),皆會造成許多器官無法判讀。另外,羊水過多會導致胎兒距探頭過遠而影像不清,羊水過少則導致4肢骨骼重疊、阻礙聲波進入,2者均會減低檢查的準確性。

【解析度限制】
不論哪一種超音波,它的解析度目前都還無法辨識出較微小的胎兒缺陷。例如較小的心室中隔缺損、動脈弓狹窄神經管缺損、尾脊皮膚的小破洞等。

【檢查週數限制】
很多疾病是妊娠末期,甚至出生後才開始發生或出現,但妊娠週數越大(超過28週)超音波篩檢敏感度越差,因為胎兒在子宮無法完全伸展,骨骼肢體重疊而阻擋超音波進入探索。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

 
(詳文請見2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