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藥輕鬆以對
採訪撰文/薛雅文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亮迪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 朱顯光
每當寶寶生病時,媽咪們除了擔心寶寶的健康外,想到餵藥可能引發的親子大戰與諸多用藥考量和安全性問題,常讓媽咪們頭疼不已。這次寶寶健康單元要教媽咪們寶寶用藥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幫助媽咪們在面對寶寶吃藥時不再手忙腳亂,輕鬆應戰。
part1 藥物篇
藥物所表現製成的型態,都是依據其本身適合作用的形式來決定。在面對五顏六色的藥物顆粒與五花八門的藥水瓶罐時,媽咪們往往搞不清楚到底該用什麼類型,以及哪些才適合自己的寶寶。以下則是現今寶寶用藥中常見的3大類型。
常見寶寶用藥3大類型
-
錠劑、膠囊
錠劑是將分散的粉狀物質以壓力和黏著的方式製成。由於藥物本身會有劑量的考量,加上需考慮製成時黏著度與服用後的分解因素,通常製作過程中會添加黏著劑(例如:玉米粉)或化學成分加以合成。此外,所謂的膠囊,其實是為了避免藥粉的苦味,而將其存放於膠囊?中的一種藥粉型態。
-
粉劑
除了本身藥物的物理型態即是粉狀的粉劑外,還有由錠劑所磨製分化而成的粉劑。在服用上,除了劑量準確度最難控制外,也容易因受潮進而影響藥物本身的效用,這也是粉劑的缺點之一。
-
水劑
常見的水劑有一般液態水劑與糖漿劑兩種。液態水劑其本身成分即為可溶解性的藥物,而糖漿劑的成分則並非全是藥物。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表示,糖漿劑是由少量的粉劑與濃度較高的糖水所組成,主要作用是為了減低藥物的苦味,讓寶寶不會因苦味而對藥物產生排斥感,達到順利餵食的效果。此類劑型因其吸收快與易服用的特性,是醫師在替寶寶開立藥單時的優先考量。
part2 餵食篇
每當餵藥時間到來,隨之上演的便是寶寶哭叫、掙扎與抵抗,而媽咪奮力強灌藥物的戲碼,反反覆覆的拉鋸戰總讓媽咪和寶寶們筋疲力盡,陷入惡性循環。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寶寶乖乖吃藥,當寶寶抵抗吐出時,媽咪們又該怎麼辦,以下整理出4種常見餵藥工具,以及一些臨場狀況給媽咪們作為參考。
解析 4大餵藥工具
-
藥杯
一般醫療院所在開立水劑藥物時會附上一個有刻度的小藥杯,除了方便餵食外,也讓媽咪們可以藉此評估劑量。由於小藥杯是多種餵藥器具中最難控制的一種,所以,對於對藥物高度排斥的寶寶來說,杯餵較難達到順利餵食的目的。
-
湯匙
黃亮迪醫師表示,寶寶吃藥的抵抗程度取於決個人,並非每個寶寶吃藥都會頑強抗拒,對於反抗性較低的寶寶就可以使用湯匙餵食。但須特別注意的是一般湯匙沒有刻度,媽咪在餵食時要留意藥物劑量的攝取。
-
奶瓶用奶嘴
由於月齡較小的寶寶使用湯匙與藥杯的技巧尚不成熟,透過寶寶熟悉的奶瓶用奶嘴來餵食,有些寶寶對於吃藥的接受度將會提高。
-
滴管、餵藥器
寶寶專用餵藥器長得像針筒一樣,以注射的原理,方便媽咪們控制藥量與進行餵食,在使用上也比較不會產生因寶寶抗拒而傾倒、灑掉藥物的情形。黃亮迪醫師提醒道,由於餵藥器較難以清洗,媽咪們要特別注意清潔上的問題,避免細菌滋生與藥物相互作用的情況。
(廣告)
part3 兒童專用藥物篇
在寶寶生病時,媽咪們除了關心寶寶服用藥物的狀況外,是否了解藥物正確性對寶寶的影響,您對於兒童專用藥物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寶寶使用成人藥物的風險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朱顯光表示,一般兒童就診藥物通常由成人藥物磨粉而成,但由於劑量難以精確計算,對於代謝能力較差的寶寶而言,用錯藥物與錯估劑量的反應會比成人高出許多,加上寶寶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確切表達用藥後的不適,導致延緩處理的第一時間,而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