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屁股痛痛!常見肛門6疾病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小兒神經科研究員林漢斌
模特兒/活潑妹妹之荺(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攝影/Super Cute

由於嬰幼兒尚未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父母在照顧小寶貝時,更應費心,若小寶貝出現不正常的扭動屁股、屁股紅腫、哇哇大哭,可能是屁股受傷或遭受感染的徵兆,必須先觀察他的肛門是否出現異狀,並且盡速就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小兒神經科研究員林漢斌表示,嬰幼兒常見的肛門疾病多由排便不順所引起,此乃嬰幼兒的排便習慣與成人不同,成人因為肛門括約肌已經發展成熟,可依靠自身意志力控制排便時機與力道,但嬰幼兒則基於肛門括約肌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自我控制排便,以1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都是依靠直腸反射,也就是一邊吸收營養,一邊消化與排便。
2歲半以下的嬰幼兒,依飲食習慣的不同,排便情形也不盡相同,以主食為母奶的嬰兒而言,因為母奶易吸收、好消化,解出的糞便會比較少,大多呈軟糊狀,排便不順情形較少;若主食為配方奶,因為成分不一,比母奶不易消化,糞便有時會較硬或軟糊,再加上有固定攝取固體副食品的嬰幼兒,更容易結出較硬的糞便,當寶寶排便不順暢,就會排斥排便,進而導致便祕問題。2歲半起,因為肛門括約肌逐漸發展成熟,能控制排便的方式及時機,因此,父母多會於此時訓練孩子自己排便。然而,由於幼兒已逐漸與成人吃相同的食物,糞便也多為固體狀,如廁時會產生不適感,若纖維質或水分攝取不足,糞便就容易變硬,導致排便不順和疼痛,造成孩子抗拒排便,時間久了便會造成便祕、肛裂、痔瘡等狀況。
想要預防肛門疾病,應從飲食及清潔兩方面著手。以飲食為例,孩子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就應適度給予蔬菜、水果等纖維質食物,並且多補充水分和運動,刺激腸胃蠕動,以幫助排便。此外,盡量避免過於刺激或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導致腹瀉,造成反覆排便,刺激肛門而引起發炎,甚至受傷。事實上,均衡飲食是預防便祕最好的方法,若孩子有偏食習慣或不吃蔬果,父母可嘗試給予益生菌,增加腸胃道的好菌,助於排便。至於清潔方面,平時必須做好適度的清潔工作,一旦有排尿、排便的情形,應立即更換尿布,而清潔屁股時,清水洗淨後再以衛生紙輕拍,盡量少用濕紙巾,因為所含的香料成分會刺激肛門與屁股周圍的肌膚。此外,平時亦應穿著透氣、舒適的內褲和外褲,保持下半身通風,以免提供適合黴菌滋生的環境,造成肛門口發炎,引起不適感。

  1. 肛裂
    肛裂最常發生的位置是肛門口,朝12點鐘或6點鐘方向垂直裂開約0.5∼1公分,若從肛門口觀察,可以清楚看見撕裂的傷口,且在排便後用衛生紙擦拭時,會發現衛生紙上面有血跡。肛裂多由便祕所引起,因為幼兒皮膚薄嫩且脆弱,加上解便時不懂得如何出力,容易過度用力而造成裂傷,於是排便就會疼痛,糞便也會帶有血絲。林漢斌研究員解釋,由於肛裂會疼痛的關係,導致幼兒排斥上廁所,長期下來,糞便都堆積在肚子裡,容易造成慢性便祕。慢性便祕的孩子通常糞便都比較硬,若父母又要求孩子必須排出糞便,便容易加劇肛裂的情形,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方法
    為了解決肛裂問題,醫師通常會開立軟便劑,先解決當務之急,使糞便軟化,再要求父母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多給予蔬菜、水果等纖維質食物,並且多喝水,幫助排便。
    預防之道
    孩子出現肛裂情形,通常與便祕有關,平時除了多攝取纖維質的食物之外,也要多補充水分、增加運動量,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若便祕情形依然沒有改善,肛裂情形也同樣嚴重,醫師就會進行開刀手術,使肛門括約肌的張力變小,並放鬆肛門口,讓孩子能順利排便。

  2. 痔瘡
    幼兒的痔瘡通常是慢性便祕所引起。由於便祕會造成肛門附近的靜脈血管無法正常擴張,導致靜脈曲張,進而形成痔瘡。痔瘡可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長在肛門裡,外痔則在肛門外。
    治療方式
    若痔瘡症狀較輕微,醫師會開立痔瘡軟膏,使血管能夠順暢且縮回去;若症狀嚴重,則會開刀將異常病變的血管切除。
    預防之道
    想要預防痔瘡發生,父母應協助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3歲以下的孩子,由於活動力、吸收狀況、飲食大不相同,建議父母不妨從出生後就每天記錄排便情形,只要規律就屬正常。不過,孩子3歲開始,應養成每天排便1次的頻率,平時也該多喝水、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使糞便能順利排出。
    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孩子採以溫水坐浴法,透過溫水來促進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一天2∼3次,每次大約10分鐘,預防痔瘡的發生。

  3. 脫肛
    脫肛好發於2∼3歲的幼兒,是指直腸黏膜從肛門跑出來,發生原因包括身體組織還沒生長完成、骨盆底肌的肌肉鬆弛、肛門附近的括約肌與提肛肌功能較弱,使整個骨盆底的支撐力不足,導致直腸與周圍組織脫離,跑出於肛門外,形成脫肛狀況。當然,若幼兒腹壓太高(例如:哭鬧、長期咳嗽、腸胃炎、上廁所時間過長或用力過度等),有時也會使直腸被壓出體外,導致脫肛。
    治療方法
    若症狀輕微,通常會慢慢自行痊癒;若症狀嚴重,父母可用手輕輕將直腸黏膜往肛門口推回去,避免腸道黏膜受到體外的摩擦,導致感染而壞死。
    預防之道
    父母平時應注意孩子的情緒與作息,避免孩子用力哭鬧、過度咳嗽,解便時亦應控制在5分鐘內解決,以免時間一久而形成脫肛。

  4. 肛門膿瘍
    肛門膿瘍分成淺層膿瘍與深層膿瘍兩種,淺層膿瘍是因為嬰幼兒罹患尿布疹後,屁股的皮膚破皮而遭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深層膿瘍則為肛門腺體受到糞便壓迫或受到細菌感染而導致。
    原則上,肛門膿瘍的症狀為肛門周圍長出紅色禿狀、類似青春痘的疹子,摸起來熱熱的、燙燙的,且會有疼痛感,當大人觸摸這些疹子時,孩子常因感到不舒服而閃躲。
    治療方法
    肛門膿瘍形成後,經過一段時間就自行破掉,流出膿液,輕微者會自然痊癒,嚴重者則需要實施切開引流術,將膿引流乾淨,並開立抗生素治療發炎症狀。
    預防之道
    想要預防肛門膿瘍,平時必須做好適度的清潔工作,一旦孩子有排便,應盡快幫他換尿布,平時亦應穿著透氣舒適的內褲和外褲,避免引起感染。此外,清理肛門口時,不要把肛門口的黏液完全清除,這些黏液可用來保護肛門口,讓肛門維持一定的濕潤,才不致過度乾燥而感到不適。此外,也應盡量避免食用過度刺激或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腹瀉,導致經常反覆排便與清理,時間一久就會造成肛門黏膜受損,引起感染。

  5. 肛門廔管
    肛門廔管指的是屁股表層出現一個管子,並且與直腸相通,通常可在屁股皮膚上摸到這條通道。肛門廔管是肛門膿瘍所導致,透過膿瘍,向內在直腸肛門腺體處形成出口,向外在肛門周圍皮膚處形成另一個出口,這兩個出口透過肛門廔管相連,會一直有糞便或分泌物從屁股皮膚的孔洞流出。另一種較罕見的原因則是先天性無肛症,這與胚胎的發育和基因有關,林漢斌研究員進一步解釋,先天性無肛症就是先天性肛門閉鎖,屬於新生兒急症,當孩子一出生,醫師會先測量孩子的肛溫,若電子體溫計無法插入肛門,代表孩子患有先天性無肛症。至於造成先天性無肛症的原因,與胚胎發育不全有關,通常孕媽咪在懷孕2個月左右,胚胎便會分化出直腸與肛門,若沒有發育完全,便會造成無肛症。事實上,與胚胎發育不全相關的疾病,不只有肛門廔管,還可能包括直腸膀胱廔管、直腸尿道廔管、前庭廔管、會陰廔管等。
    對於有先天性無肛症的孩子,醫師會先照X光,檢查直腸與肛門的相對位置,判斷廔管的位置是屬於低位或高位,若為低位者,顯示直腸發育位置較低,可直接做肛門成型術;若為高位者,則必須做暫時性人工肛門,待孩子年紀較大時,小兒外科醫師再評估做肛門成型術的時機。此外,肛門廔管可能伴隨其他相關聯的疾病,例如:脊椎、心臟、食道氣管廔管、腎臟與肢體的多重畸形等。
    治療方法
    孩子有肛門廔管時,必須開刀治療,醫師會經由外口向內口將整個廔管切開,讓內外的開口自然癒合。
    預防之道
    由於肛門廔管的形成大多與肛門膿瘍發炎時間過久有關,因此,一旦屁股周圍有肛門膿瘍,就必須進行治療,平時也應做好清潔工作,以免肛門周圍的皮膚發炎。

  6. 肛門騷癢
    肛門騷癢的症狀多為感染處發炎、紅腫,形成原因包括糞便刺激、黴菌感染、濕疹、過敏、清潔不周或太頻繁的清潔。林漢斌研究員補充,早期造成肛門騷癢的原因還有蟯蟲感染,但近年來臺灣衛生和飲食習慣的進步,感染情形已大幅減少。
    治療方式
    若孩子出現肛門騷癢情形,醫師會先找出病因,再開立對應的藥膏,通常數天後即可痊癒。
    預防之道
    爸媽平時應維持孩子肛門口適度的清潔,並且勤換尿布,不要穿太過緊身或悶熱的褲子,以免流汗、骯髒或過於乾燥而引起黴菌滋生或搔癢。



林漢斌
學歷:波蘭羅茲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科部醫師
現職: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小兒神經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