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
時間:滿10週後。
目的:檢測胎兒是否可能罹患染色體異常疾病。
目前坊間常簡稱的NIPS、NIPT或NIFTY,指的都是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簡宏如醫師表示,此檢查需要先抽取孕婦的少量靜脈血液,再送至實驗室檢驗;方式為從血液中採集胎兒的游離DNA片段,篩檢是否有染色體異常狀況。
早期的NIPT,主要針對三種特定染色體來檢查,即T13(巴陶氏症)、T18(愛德華氏症)和T21(唐氏症);隨著技術進步、儀器更精密、加上長久累積的資料庫,近幾年更發展出NIPT
PLUS,即進階版的基因檢測,檢查範圍擴大到20項染色體疾病,有助於提高胎兒狀態的掌握度。
醫師建議
由於此類檢查的範圍廣、精確度高,相較於其他相關檢查,價格上較不親民。因此,簡宏如醫師建議,在成本負擔允許下,若孕婦具以下條件,可先跟醫師討論,再考慮是否進行NIPT:高齡產婦、曾懷有先天異常胎兒、家族或夫妻倆有遺傳病史、習慣性流產者、第一期或第二期唐氏症篩檢結果為高危險族群(≧1/270)等等。
她另補充,在台灣的高齡產婦,大多會主動進行羊膜穿刺檢查(34歲以上及高危險族群者有補助),但由於必須到懷孕16週後才能抽出羊水檢測,部分媽咪可能會因「得知檢驗結果時間較晚」和「侵入性採樣方式」感到不安;這時候,或許NIPT是值得考慮的選項之一,及早檢查並得知結果,有助於孕婦及其家庭做好心理準備,較平靜地面對整個孕期。
-
第一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查;第二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時間:前者11∼13+6週,後者16∼18週。
目的:檢測並評估胎兒罹患唐氏症的機率。
第一期唐氏症相關篩檢的內容為「先抽血檢測(free β-hCG和PAPPA值),再搭配超音波檢查胎兒頸部後側脊椎與表皮間的透明空間厚度、靜脈導管逆流、三尖瓣逆流、鼻骨、臉部角度等狀況」,綜合計算出胎兒患有唐氏症的機率。
第二期唐氏症篩檢也是透過抽血篩檢的方式,檢驗四項指標:胎兒蛋白(AFP)、人類絨毛性腺激素(β-hCG)、非結合型雌三醇(uE3)、抑制素-A(inhibin-A),並透過數值來評估唐氏症的風險高低。
醫師建議
簡宏如醫師表示,第一期唐氏症篩檢和頸部透明帶檢查的篩檢率為85%∼90%,第二期唐氏症篩檢則約80%,加上前者檢測時間較早,一般多建議有意願的孕婦先進行初期的唐氏症相關檢查較佳,能更早且更清楚掌握初步的狀況;如果已經錯過時間,就只能直接進行第二期的唐氏症篩檢。基本上,無論接受哪一種唐氏症篩檢,若檢測出數值為≧1/270,通常建議孕婦再接受「羊膜穿刺檢查」(尤其34歲以上),以取得更精確的結果。
-
羊膜穿刺染色體檢查;羊水基因晶片檢測
時間:16∼20週。
目的:檢測胎兒染色體是否有異常狀況。
簡宏如醫師表示,34歲以上、母血唐氏症篩檢相關數值偏高、前胎曾有染色體異常、家族遺傳病史等孕婦,建議可優先考量羊水穿刺檢查;方法為以超音波機器引導和確認位置,接著,醫師用細長針穿入羊膜腔內抽取適量羊水,再送去檢驗。
一般來說,醫師會建議有意願的孕婦一併考量「羊水基因晶片檢測」,若答應同時檢查,醫師會在過程中抽取足量的羊水,以便於後續的胎兒染色體採樣與分析。
醫師建議
無論是羊膜穿刺或羊水基因晶片檢測,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觀察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以判斷罹患染色體疾病的機率。她補充,差別在於前者主要可看到數目、結構、轉位等異常,且部分族群可申請費用補助(詳見國民健康署網站);後者則可更細微觀察到基因微小片段的相關狀況,準確度更高,但費用相對昂貴許多。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
時間:10週以前。
目的:了解父母和胎兒是否為此症的帶因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隱性遺傳疾病;相關研究顯示,每2,500對夫妻中,可能有一對同時有其隱性基因,但本來卻不一定得知。
如果孕婦非帶因者,則不會生出患有SMA的胎兒。如果經檢測確定為SMA帶因者,會再請先生來檢查:當父親非帶因者,胎兒則正常;若是帶因者,則胎兒可能有1/4機會為SMA患者;之後,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後續的相關深入檢查。
醫師建議
由於檢查時間在懷孕初期,因此,簡宏如醫師提醒,若孕婦有計畫檢測,應儘早決定;一旦確定,通常就會在初次產檢抽血時一次抽取足量的母血,除了進行相關血液檢查外,也會一併進行SMA的基因檢測。此檢查終生只需做一次,通常建議在第一次懷孕即檢測較佳。
-
X染色體脆折症檢查
時間:約第12週。
目的:了解胎兒是否為X染色體脆折症患者。
X染色體脆折症為X染色體上FMR1基因突變所致,其染色體較脆弱、易斷裂,屬於遺傳性的智能遲緩疾病。
醫師建議
原則上,若有家族病史,她建議孕婦主動諮詢和儘早決定是否檢查。一旦確定要檢查,通常會使用第一次產檢所抽取的部分血液來檢驗;另外,此檢查終生只要做一次即可。
-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時間:20∼24週。
目的:觀察胎兒的生理結構,從外觀、中樞系統、心、肺、軀體、手腳等部位的發展是否異常。
除了國民健康署所給付一次的「一般超音波檢查(20週)」之外,還有更高層級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需要更精密儀器,可以觀察的範圍更廣;除了胎兒外觀,就連身體內的生理構造(頭部、胸腔、腹腔、四肢等等),幾乎可以看到其發育狀態(但內在功能、智力等無法確定),通常不少孕婦會主動諮詢和有意願接受檢查。
醫師建議
然而,簡宏如醫師也提醒,此檢查的結果可能受到以下因素影響:醫師的專業訓練和經驗、儀器的解析度、胎兒的姿勢。因此,建議尋找專任超音波的婦產科醫師並提早預約,檢查當天放鬆心情、順其自然即可。
-
妊娠糖尿病篩檢
時間:24∼28週。
目的:確認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多會建議孕婦接受此項篩檢,了解體內的血糖數值。目前最常見的方式為「50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若檢驗不合格,會再做「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或者是直接做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兩種方式均可。50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不需空腹,喝50公克葡萄糖糖水後,等一小時後再抽血;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則空腹先抽血,再喝下75公克葡萄糖糖水,1小時後抽血一次,第2小時再抽血一次,若三次的血糖值中,有一次超過標準,就代表可能有妊娠糖尿病。
醫師建議
簡宏如醫師說明,尤其是家族有糖尿病的病史、前胎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屬於高風險者,更應該檢查。
-
乙型鏈球菌培養篩檢
時間:35∼37週。
目的:確認孕婦是否為乙型鏈球菌的帶菌者。
透過內診,採集陰道和肛門的分泌物並送至實驗室培養菌種、檢測;若結果為陽性,即代表孕婦是乙型鏈球菌(GBS,又稱B型鏈球菌)帶菌者,連帶會導致自然產的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產道內垂直感染。針對此,醫師會在待產過程中給予「預防性抗生素」,降低新生兒感染機率。
醫師建議
一旦胎兒受到感染,將可能產生敗血症、腦膜炎等疑慮,嚴重者甚至死亡,因此一般醫師多建議孕婦接受此檢查;且國健署早已全面補助(每例500元),就是希望能提高受檢率,降低新生兒出生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