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影響腦部發展!別用糖果安撫寶寶   

作者: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爸比林國強&媽咪林育萱&bobo林巧妍&bobo林元甯

甜甜的滋味是許多寶寶的最愛,但是糖果、飲料、甜食等富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可能導致寶寶情緒不穩定、易怒或過動等情形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呼籲家長,儘量避免讓寶寶吃甜食,才能阻絕影響寶寶腦部發展的壞因子。

寶寶的飲食歷程
新生兒發育以喝母乳或配方奶為主,來得到生長所需營養,後續等到3、4個月大以後,胰臟及腸胃道漸漸成熟,能夠消化的東西及種類較多,像是醣類、脂質、蛋白質與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會變得比較容易消化,加上這時通常會遇到寶寶厭奶的情況,因此可以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
巫漢盟醫師表示,當寶寶開始對奶感到厭煩,家長不妨考慮開始餵副食品,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可在4至6個月大就開始補充副食品。寶寶超過6個月大後,如果沒有適量吃副食品,會有營養不均的危機,等到寶寶1歲後,可以再依據媽媽和寶寶的意願與需要持續哺餵母乳,沒有年齡限制。
另外,寶寶4至5個月左右會停止「吐舌反射」,這時就能開始準備添加副食品,因為吐舌反射容易把固體食物吐出來,等到反射慢慢消失,舌頭才會往後捲,能夠停止用舌頭把食物頂出嘴外,把固體食物留在嘴裡並且吞嚥下去,可以先從10c.c.、20c.c.慢慢增加,等到副食品至少吃到100c.c.才有機會取代一餐的奶量,每天大約吃1至2餐即可;副食品約每2個月可以取代一次的奶量,舉例來說,6個月大寶寶每天約喝6次的奶,吃2個月副食品以後,8個月大可以取代一次的奶,變成5次,10個月大變成4次,等到1歲就只需要喝3次奶。
巫漢盟醫師強調,副食品重點在於先給寶寶吃低致敏性的食物,可以從米湯、米糊等,過敏機率較低的食物開始,再從稀釋的果汁、蔬菜汁,慢慢加入水果泥或蔬菜泥,再進一步添加魚肉蛋類,可以「1次加1種」的原則,每次從1匙開始,再慢慢增加分量,每種副食品先嘗試3至5天,觀察寶寶的狀況是否喜歡,或是大便是否變稀、皮膚出現疹子等,若有這種情況,建議暫緩添加此種副食品,過陣子再嘗試。

甜食的負面影響
許多爸比、媽咪或是家中長輩,只要寶寶哭鬧不休或撒嬌,就習慣性使用甜食來當做安撫寶寶的工具,像是糖果、餅乾、巧克力、軟糖、果凍、布丁、養樂多、果汁、汽水、奶茶等,這可能不知不覺養成寶寶愛吃甜食及愛喝飲料的習慣,巫漢盟醫師指出,這種習慣將對寶寶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 吃不下正餐:
    在不對的時間讓寶寶吃甜食,只會讓寶寶有飽足感,無法吃下正常三餐或是喝奶,衛生福利部建議,選擇食物首要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應注重五大營養素─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均衡吸收,但是若只吃零食而已,等於只吃下了加工精緻後的糖及食用色素等人工添加物,原本需要的脂肪、維生素等反而都沒有吃到,導致營養不均衡。
    小心影響腦部發展!別用糖果安撫寶寶.過動及情緒不穩定:寶寶和大人最大不一樣是骨骼、肌肉及腦部都處於發育狀態,醣類在人體代謝時,必須仰賴維生素幫忙,一旦體內維生素不夠又過度攝取糖分,就會使醣類代謝時不完全氧化,造成乳酸等其他代謝產物堆積在身體各部位,若堆積在寶寶腦部,便會使得寶寶有過動及情緒不穩的情況。研究也發現許多零食內含有咖啡因,過小的幼童攝取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興奮、容易產生焦慮等症狀。

  • 注意力不集中:
    食用少量甜食會讓心情暫時愉悅,但蛋糕、飲料等高糖分食品皆屬於單糖類,進入體內很快就會被吸收,因此維持能量持續力低,當孩子多吃就會影響大腦的續航力,容易變得昏昏沉沉,影響專心度與學習力。

  • 骨質疏鬆:
    高脂及高糖的食物會影響鈣質吸收,提升骨質疏鬆機會,因為飽和脂肪中有「脂肪酸」,脂肪酸與鈣質結合會產生皂化反應,這種反應會使鈣質不容易溶解被人體吸收,糖分則會影響腸胃道,妨礙鈣質被吸收的效果。

  • 增加蛀牙機率:
    寶寶吃完甜點後通常不會立刻刷牙,讓糖分長時間滯留於嘴巴內,使牙齒酸化並滋生牙菌斑,傷害牙齒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增加蛀牙的機會。

  • 肥胖:
    吃糖果、零食、甜點是一種習慣,如果讓寶寶覺得要吃糖才會開心,沒人制止就會繼續吃下去,若是零食加上正餐,很容易使一天所需熱量超標,且攝取過多糖分會轉變成脂肪,累積在體內,若再加上缺乏運動的話,眾多疾病就會衍伸出來。研究更顯示,寶寶小時候胖就是胖,長大以後會持續胖下去,因為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已經養成,沒有改變就會繼續胖。

  • 謝症候群上身:
    吃糖果後,會使得生物體內調節血糖濃度的內分泌激素「胰島素」上升,因為當血液中的血糖濃度上升後,胰臟就會開始分泌胰島素,促使糖分能夠進入細胞被消耗掉或者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儲存過多脂肪開始肥胖,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大增,代謝症候群所指的是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腹部肥胖及高尿酸與凝血因子的不正常等。
    巫漢盟醫師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血糖太高,胰島素又不能馬上反應血糖太高要降下來,讓血糖一直處於高點,胰臟就會處於錯亂情況,不知道要繼續上升或產生病變,而當細胞需要糖分代謝時,胰島素不夠,就會演變成後續的第二型糖尿病。

  • 容易過敏:
    甜食、飲料幾乎都含有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劑,五顏六色的設計可以刺激寶寶的食欲,但這將容易引起寶寶的鼻子、皮膚或其他過敏症狀,且人工色素在保存過程中可能混進砷、鉛或其他有毒物質,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和神經行為,所以最好儘量避免購買顏色鮮豔的食品或飲料。

寶寶吃糖應對措施
市面上甜食營養素不夠,吃太多甜食只會有肥胖或過動等負面影響,但帶著寶寶出門,總會有許多叔叔、阿姨想給寶寶糖果、零食,讓家長盛情難卻,抑或是幼兒園老師發送當做點心,讓寶寶難以抗拒。但巫漢盟醫師建議,這時家長可以讓寶寶先收下,等回家後跟寶寶溝通交換。採取的方式例如,1顆糖果可以換5顆葡萄乾或堅果,至少讓寶寶吃下的是有營養素的食物。
巫漢盟醫師表示,部分家長會把糖果當成獎勵的東西,應避免這種行為,因為一旦養成習慣,就是變相鼓勵寶寶吃糖果,建議家長尋求不傷害身體的方法來獎勵寶寶。以他自身來說,以發集點貼紙的方式,只要寶寶表現好就可以得到點數,累積到雙方說好的數字,就能夠得到鼓勵和禮物。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避免吃甜食及減少購買甜食,非得要買就買相對健康的點心,這樣規定寶寶吃的份量才能有說服力,避免讓寶寶陷入嗜吃甜食的深淵。

1歲以下寶寶為何不能吃蜂蜜?
蜂蜜營養價值高,但在釀造及運輸過程,容易被肉毒桿菌汙染,因為蜜蜂在採花粉過程,可能把已經被肉毒桿菌汙染過的花粉和花蜜帶回,加上肉毒桿菌孢子適應能力很強,攝氏100度的高溫下仍可存活,寶寶由於腸胃道發育不完全,腸道酸性與益生菌叢不足,無法抵抗肉毒桿菌孢子,餵食蜂蜜可能導致寶寶感染肉毒桿菌,肉毒桿菌釋放肉毒桿菌素時,嚴重時會抑制肌肉及腸胃道收縮,造成便祕、呼吸停止、全身癱軟,甚至是死亡的狀況,因此不建議1歲以下寶寶食用蜂蜜。
 

 

媽媽寶寶雜誌 授權刊出  2016年2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