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這樣吃 baby健康100分!  

採訪撰文/邱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俊斌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Mika
演出/可愛女寶:酥皮、漂亮媽咪:阿諾


為長大的寶寶添加副食品,應該只要選擇營養的食材,盡量不加調味料就可以了吧?然而只要牽涉到寶貝的健康,爸媽總難免神經小緊張,究竟副食品要何時開始吃?萬一過敏怎麼辦?偏挑食又該怎麼辦?就讓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來為爸媽解惑,提供副食品添加正解,讓Baby營養吃夠夠,健康100分!

副食品要從何時開始吃?
關於副食品要從寶寶多大開始吃,聽到的說法通常是在寶寶4到6個月大左右,但有人說4個月就餵會比較好,也有人說等到6個月再餵更理想。雖然2個月的時間差距不大,但對於爸媽來說,總是希望給寶寶最完善、最正確的做法,到底怎樣才對寶貝最好呢?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俊斌表示,寶寶確實在4個月就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至於有些爸媽想延後時間,應該是擔心寶寶出現過敏的問題,其實越早吃越不容易過敏,若是太晚吃(指超過6個月),反而容易增加過敏的機會。
而寶寶在滿4至6個月以後,其消化道機能逐漸發育成熟,此時的活動量與營養需求均日益增加,加上可能有厭奶的現象,故除了母奶或配方奶之外,還需要更多的營養素及熱量,來提供寶寶重要的營養來源,同時還可逐步建立健康腸胃道的消化功能,並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食物的能力,讓寶寶慢慢適應各種食物。

怎樣算太晚吃副食品?
但若添加副食品晚於7、8個月才開始,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而容易過敏外,也會讓寶寶對於固體食物的接受度較差,並可能出現過於依賴母奶或配方奶的情形,不願意嘗試其他食物。更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寶寶缺乏鐵質等各種營養素,影響生理與智能發展。
黃俊斌醫師談到,曾經遇過急診的寶寶,大概已經快1歲了,卻還是只有喝母奶,完全沒有添加任何副食品,因此導致極度營養不良送醫緊急治療,相信這絕對不是爸媽樂見的事情。因此時間到了,就可以給寶寶吃副食品,不用過於擔心過敏或是寶寶只有幾顆牙齒,這只是成長必經,自然而然的飲食習慣,若違反自然,後果反而不堪設想。

副食品和母奶的餵食順序?
既然叫做「副食品」,表示母奶或配方奶其實仍有持續哺餵,那麼副食品要選擇在什麼時間點餵寶寶會比較好呢?黃俊斌醫師建議,由於副食品可幫助寶寶吞嚥和咀嚼功能的訓練,所以應該是在餵奶前先給寶寶吃,大約是平常喝奶的半小時至1小時之前,因為這時候寶寶已略有飢餓感,接受副食品的機會便較高。可以選擇每次喝奶前餵食,慢慢的增量,並觀察寶寶食用完的狀況,如果出現任何過敏反應,或是排便異常,便需先停止餵食該食材,等寶寶較大後再嘗試。當然若症狀較嚴重時,也需請醫師進行診治。

副食品分齡建議
至於副食品要如何循序漸進,食材又該如何挑選呢?黃俊斌醫師提供以下的分齡建議:

  • 4至6個月,米麥精+蔬果泥
    黃俊斌醫師表示,寶寶副食品最初可先從米精(粉)、米湯等米食,或泥狀的食物開始。此階段給寶寶吃副食的目的並非吃飽,而是在於適應和嘗鮮,因此首先建議由低敏且易消化的食物開始,並且天然的最好,可讓寶寶慢慢的多方嘗試。而若考慮有些小朋友的體質可能會過敏,麥精可以晚一點再添加。其他就是以澱粉類食物及蔬菜水果打成泥狀來餵給寶寶,尤其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多補充富含鐵質及醣類的泥狀食物,如地瓜泥、馬鈴薯泥等;水果則可選擇當季、低敏、纖維較少的種類,如蘋果、梨子、木瓜等。

  • 7至8個月,添加半固體及肉泥
    寶寶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開始有想要咬東西的意識,此時副食品便可由流質、糊狀、泥狀等轉為半固體。而這時候的寶寶也喜歡用手東抓西抓,亦可提供寶寶能自己用手拿著吃的食物,或是大人吃給寶寶看,提高他們對不同食物的興趣,也想要自己試著嚐一口。
    此外,在寶寶7個月大時,除了每天給寶寶吃蔬果類的食物外,也可多提供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譬如肉泥,將有助於寶寶消化道內蛋白?的產生與活化,進而對魚類食物較容易吸收。接著寶寶8個月大,即可選用新鮮的魚肉做成魚泥餵給寶寶吃,其中富含DHA與EPA,將有助於寶寶的腦部及神經發育。

  • 9至12個月
    所謂「7坐8爬9長牙」,寶寶9個月大時,已經開始長出下門牙,副食品的形態和份量也可以再稍多一些。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有能力,甚至有慾望想要自己進食,爸比媽咪也可以趁此機會多鼓勵寶寶,並且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在食材方面,若8個月前寶寶已食用過蛋白與蛋黃無過敏反應,那麼此階段的寶寶便可嘗試少量全蛋的食品,比如蒸蛋或布丁,食材也可由泥狀、半固體、逐漸變為小丁狀,如碎肉、碎魚等,均可讓寶寶嘗試。
    在習慣養成方面,除了已可讓寶寶自己練習使用餐具,也不妨慢慢調整為和大人的三餐一起進食的作息。當然三餐之外,寶寶還是需要額外的點心,如副食品可在大人的早、午、晚餐時食用,早上10點左右及下午3、4點,則可再提供寶寶其他的點心。

  • 1歲以下寶寶不適合食用蜂蜜
    黃俊斌醫師特別提醒爸媽,蜂蜜需等到寶寶1歲以上才建議食用,因為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會產生神經毒素,而1歲以下寶寶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見得能阻擋這些毒素進入,便可能因抵抗力弱而有致命風險。若等寶寶1歲之後,免疫力增強,腸胃道也調適得更好,對於這類食物便不需太過擔心囉。

副食品5大正解觀念
了解了副食品的分齡建議後,另外還有些很重要卻常被誤解的觀念需要釐清喔!黃俊斌醫師特別提醒爸媽以下幾點:

  1. 不用刻意不加鹽巴
    許多新手爸媽對於製作副食品,很可能會「聞鹽色變」,覺得既然大人都強調「少油少鹽」才健康了,對於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寶寶來說,當然更是通通不加調味料最好,免得寶寶的口味養成重鹹,對於幼嫩的腎臟器官也會造成負擔…,但其實,鹽巴可是屬於必要攝取的營養成分之一呢!
    黃俊斌醫師指出,由於鹽巴中含有碘的成份,而碘是身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所以適量的食用鹽巴,事實上對寶寶是有好處的,不但可增加食物的美味、增進寶寶的食慾,也可以讓寶寶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黃俊斌醫師並提到,另外像是橄欖油等健康的油脂類,也是可以適量添加到寶寶的副食品中,因為舉凡DHA或必須脂肪酸等,也都是寶寶需要攝取的營養成分喔。

  2. 過敏的食物長大後仍可嘗試
    不少爸媽如果發現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通常就是立馬封殺,永不食用。其實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絕,等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之後,或是等寶寶更大一點,都還是可以再次嘗試的喔!
    黃俊斌醫師指出,若寶寶食用了某種食材,而出現了起疹子或拉肚子等身體不適的過敏現象,首先就是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並視情況嚴重程度就醫。但等到寶寶成長了幾個月之後,身體的免疫力調整好了,便可再次嘗試看看。因為通常嬰兒在1歲前的免疫系統是一個臨界點,所以在1歲之前的過敏,不見得在長大後也會過敏。
    此外,若爸媽本身或家族遺傳有過敏體質,比如吃蝦類或海鮮會過敏,可以延後一點再給寶寶嘗試,並且初期酌量淺嚐即可,試試小朋友的接受程度和反應。若真的發生過敏現象,便先停止幾個月不吃,等寶寶較大時再考慮繼續試吃。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食材務必要新鮮,也不要擺了一段時間才餵給寶寶吃,因為有時候寶寶過敏其實並非體質因素,亦可能是食材不新鮮所致。

  3. 寶寶不吃就是偏挑食嗎?
    有時候寶寶也許會把食物吐掉,或是不肯吃進嘴裡,這樣就表示寶寶有偏挑食的行為嗎?黃俊斌醫師表示,寶寶不想吃的原因其實很多,有可能是生病、喉嚨覺得不舒服,或是對於用湯匙進食不習慣,也可能是不喜歡泥狀或固體食物的口感,另外當然覺得味道不佳(或缺乏調味)也是有可能,或者單純因為喜好的因素。
    所以寶
    寶不吃,不見得就是不喜歡,也不能馬上歸咎是偏挑食的問題,爸媽應該更有耐心的找出原因,並且過一段時間再讓寶寶嘗試,說不定多試幾次,寶寶就願意吃了。但重點是千萬不要強迫寶寶一定要吃下去,如此很可能造成寶寶心理上的陰影,便再也不肯吃這一類食物。
    黃俊斌醫師亦談到,有些較大的寶寶可能會有偏挑食的問題,因此建議副食品在適合的年紀便一定要讓寶寶食用,並且多方嘗試,便可預防長大後出現偏挑食的狀況。
    吸吮奶嘴和湯匙餵食很不一樣喔
    對於寶寶來說,吸吮奶嘴和使用湯匙被餵食,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因為吞嚥動作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寶寶在初次嘗試副食品時,很可能
    會用舌頭把食物往外推,這不一定表示寶寶不喜歡吃,只是可能還沒習慣用湯匙進食並吞嚥。因此爸媽千萬別急著責怪寶寶挑食,而是應該陪著寶寶慢慢練習,大約一兩週之後,寶寶就能吃得很好了唷!

  4. 1歲前副食品並不能取代母奶
    有些爸媽可能會誤以為,只要開始吃副食品,就幾乎不用再喝母奶或配方奶了,其實在滿周歲前,副食品依然扮演著「補充營養」的輔助角色,主要的正餐還是奶類。不過由於寶寶4個月大之後,體內儲存的鐵質和鈣質會逐漸流失,所以需要從食物額外補充營養。然而等到寶寶1歲以後,攝取的食物份量會越來越多,便可以逐漸將副食品當做正餐囉。

  5. 避免將副食品加入奶類中餵食
    對於寶寶滿4個月,初期食用米精、麥精等副食品時,有些長輩可能會直接加入奶瓶中和奶類混合,一起給寶寶吸吮,雖然方便,但這樣的做法將讓寶寶無法練習咀嚼與吞嚥的能力。而且若將米精、麥精和奶粉一起沖泡,會讓牛奶變得比平常濃稠,寶寶可能不好吸吮,也相對減少了水量的攝取,有可能會產生便秘的情形,或是對腸胃與腎臟造成負擔。因此,副食品還是建議使用湯匙餵食寶寶較佳喔!

關於營養品的補充
至於營養品,小朋友需要補充嗎?所謂營養品,是針對某些營養素或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所合成的製劑,用來補充人體因飲食中攝取不足而缺乏的營養。而黃俊斌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副食品吃得很好,各類營養素的攝取都均衡足夠,原則上是不太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的。不過對於一些早產兒,或有慢性肺病和心臟疾病的小朋友來說,就會需要特別補充一些營養品。
此外,若有缺乏特定營養素的情形,比如皮膚乾燥角化(缺乏維生素A)、血鈣濃度偏低以致骨骼鈣化異常(缺乏鈣、維生素D)、貧血(缺乏維生素E、維生素B12、葉酸、鐵)、凝血異常(缺乏維生素K、鈣)、壞血病(缺乏維生素C)、神經炎(缺乏維生素B1、菸鹼酸)、口角炎(缺乏維生素B2)等,或是腸胃功能失調、便祕、過敏等狀況,可嘗試補充益生菌;而若經由檢驗發現含鐵量不足,可經由醫師處方補充鐵劑。

營養品可加入飲品中嗎?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營養品都可以混合在常溫開水或果汁中餵食。如果想提高營養品的吸收率,也可以考慮將鈣粉加入果汁中餵給寶寶,因為果汁的維生素C有助於鈣質吸收,但要注意鈣片不建議和牛奶一起攝取,因為人體對於一次的鈣吸收量是有限的。至於乳鐵蛋白可添加在配方奶裡,增加乳汁中鐵的吸收利用。另外若要將益生菌混入配方奶中,也要注意溫度需在50℃以下較為適合,以免破壞活性成分。

添加營養品的注意事項
給小朋友添加營養品需特別謹慎,關於服用的劑量與次數,應按照包裝上的說明指示,尤其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不可服用過量,以免囤積在肝臟內不易代謝。若是B群、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則會比較容易代謝。
維生素主要是有機化合物,大多數人體是沒有辦法自行合成的,必須從飲食中攝取。但以維生素D來說較為特別,是經由曬太陽會自行合成,因此維生素D也稱作「太陽維他命」。此外,有少數寶寶在某些情況下,不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譬如患有高血鈣、腎臟疾病的寶寶,如果補充過量的維生素D及鈣片或鈣粉,可能會讓高血鈣更為惡化或有結石出現。
黃俊斌醫師最後建議,對於需要服用營養品的小朋友,爸媽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依建議量使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則需由小兒科醫師再做進一步評估。



黃俊斌
現職: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兒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代訓醫師、第四屆台北市醫師公會青年杏林獎
 

 

育兒生活 2016.2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