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搖晃症候群
作者: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近幾年來,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新聞層出不窮,縱使許多醫師透過媒體方式向家長、保母呼籲,但類似事件仍時有所聞。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案例分享:
2015年10月,一名住在台中的產婦,委託到府坐月子中心的月子媽媽全天候幫忙照顧新生兒,卻在監視器畫面中看到,本應細心呵護新生兒的月子媽媽,做出前後搖晃嬰兒、疑似虐嬰的動作。消息批露後,各界紛紛對業者進行撻伐,也讓不少打算尋找月子媽媽或保母的消費者蒙上一層陰影。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寶寶哭鬧易引起導火線
承前文所說,一般引起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常見原因為照顧者與寶寶玩耍時,出現不當的搖晃、拋接等行為,進而引發幼兒劇烈搖晃頭部;不過,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也不容忽略其他因素。劉明發醫師指出,近年來發現,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一半其實是因為容易哭鬧整晚,父母或照顧者為了要哄孩子睡,才會在不經意之間搖晃得太久、太用力,換句話說,只要解決寶寶哭鬧的原因,通常就可間接降低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機率。
他說明:「約有10%∼25%的新生兒,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可能是嬰幼兒腸絞痛引起的症狀,而造成嬰兒腸絞痛最常見的原因,乳糖不耐症又為最大宗,起因為消化系統內缺乏水解乳糖所需的乳糖?,導致人體無法有效消化攝取的乳糖,一旦食用了相關食品,就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腹脹、腹瀉等),進而使寶寶的腸子蠕動異常,引起哭鬧不安。曾有研究顯示,全球約有七成的人口罹患乳糖不耐症,其中只有兩成五的人會出現臨床症狀,而發生嬰幼兒腸絞痛的個案當中,就有八成寶寶罹患乳糖不耐症,但只要妥善照護,其中也有八成能夠獲得改善。」
當寶寶因不明原因大哭時,不僅代表身心不舒服,就連父母也會不知所措,雖然有些長輩會告訴爸爸媽媽:「等孩子哭完就沒事了,他現在只是想撒嬌。」不過,寶寶大哭時就是發出身體不舒服的警訊,這些警訊都有賴於父母及時注意,才有辦法治標治本,更能避免家長因此感到不耐煩而衍生出虐待、家暴等負面影響。
嬰兒搖晃症候群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爸媽別輕易抓狂
面對不停哭鬧的寶寶,相信許多家長很快就會怒急攻心,但這樣的行為不只無法解決寶寶的負面情緒,許多的嬰兒搖晃症候群也是因此而引起,如果家長能確實做到以下幾個重點,就能減少傷害寶寶的機會。
與寶寶隔開一段距離
寶寶出現情緒不穩的情況時,不少照顧者會失去耐心,若安撫許久,情況仍未改善,爸爸媽媽不妨試著先將寶寶放回嬰兒床,到外面透透氣,待自己的心情稍微平復之後,再回來輕輕抱著寶寶,輕聲安慰,避免在失去耐心的狀況下,用力搖晃寶寶而不自知。
觀察哭鬧原因
若寶寶哭鬧並非生理上的不舒服,而是來自於心理層面因素(認生、恐懼或是被嚇到),建議爸媽應儘快給予回應,尤其新生兒更應無條件給予生心理方面的滿足,例如出聲安撫、拍背擁抱,給予寶寶安全感,讓孩子能適當抒發情緒,了解爸媽有注意到他的需求後,通常情緒就會逐漸恢復平靜。
如果寶寶依然哭鬧不止,爸爸媽媽當下可拿玩具轉移注意力,或是抱著他離開讓他不舒服的現場,甚至是交給在場其他親友接手協助,換人抱抱看,讓彼此喘口氣。 |
|
嬰兒搖晃症候群確認寶寶是否真的造成他人困擾
寶寶在出現一些「家長認為不妥」的行為時,請先確定寶寶的行為是否真的造成他人困擾(很有可能只是爸媽出門在外感到不好意思或自己已經覺得不耐煩),如果在安全無害的情況下,不見得需要阻止寶寶的行為,畢竟寶寶有無盡的探索欲望以及釋放情緒、體力的需求,就算不予理會,過了一陣子之後,可能就會自己停止這些行為了。
輕柔處罰.點到為止
有些行為不會在第一時間就造成寶寶危險,父母可以在心中設定底線,並適時給予警告,如果寶寶還是不聽話,就可以直接制止;但是,若某些行為已足以威脅寶寶的安全,就要第一時間制止,爸爸媽媽可以輕輕地打寶寶的小手或小屁股以示教訓,避免直接毆打寶寶臉頰或頭部。
外籍保母需多溝通
此外,有些家庭會雇用外籍勞工做為保母,建議除了選擇遵循合法管道進入國內工作的外籍勞工之外,平時也應親自叮嚀他們不可粗暴對待脆弱的寶寶,若主要照顧者能親自示範平常照顧寶寶的方法,有助於外籍保母了解往後照護孩子的模式,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的狀態之中。
留意家具擺設
嬰兒搖晃症候群不見得是經由搖晃所產生,寶寶的頭部如果不慎撞到家具而引起顱內出血,也會引發相同症狀。劉明發醫師表示,隨著寶寶年紀越大,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有時頭部會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從床上跌落,所以頭部受到外力撞擊也是學齡前孩子常見的意外事件之一;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在選購室內桌椅時,應儘量挑選圓弧邊緣,或使用防撞邊條及防護桌腳,避免寶寶走動時撞到尖銳的直角而受傷流血。有鑑於此,爸媽平時就應給予寶寶安全的探索環境,建議在孩子出生前就在家中做好防護措施,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爸媽也不用害怕孩子受傷,進而引發負面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