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嬰兒搖晃症候群」  

編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醫院兒科主任歐善福
參考資料/台灣兒科醫學會網頁、自由時報電子報
插畫/日光路


嬰兒搖晃症候群容易發生在3歲以內,好發的年齡又以2∼4月左右居多,由於寶寶頭部與頸部的穩定性及腦內構造皆未成熟,很容易因為短時間內經歷數度劇烈搖晃之後受到難以挽回的傷害,甚至造成死亡。

何謂嬰兒搖晃症候群?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這與寶寶的頭部比例、頭頸尚未發育完全有關。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 SBS)最早是Caffey於1972年提出。
主要原因是嬰兒承受加速與減速的巨大外力,導致嬰兒的腦內組織在短時間內發生數次劇烈搖晃,在外觀上並無明顯傷痕,但由於嬰兒腦組織較為軟綿,經過劇烈搖晃,會造成腦部程度不等的傷害,包括頭骨下方容易靜脈破裂,引發硬腦膜下血腫、蜘蛛膜下腔出血,以及視網膜出血、視力損毀等。

嬰兒搖晃症候群屬虐待性頭部傷害
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醫院兒科主任歐善福指出,嬰兒搖晃症候群通常是因為主要照顧者在照顧哭鬧不停的嬰幼兒時,無法安撫,出現不耐的情緒,進而出現用力搖晃嬰兒的動作,導致腦部與視力的嚴重損傷,甚至讓小寶貝失去生命。
所以嬰兒搖晃症候群被視為一種兒童虐待(child abuse)引起的病症,國外的資料顯示嬰兒搖晃症候群佔所有兒虐案件10%,死亡率可達25%。
2013年6月份台灣兒科醫學會更特別召集小兒科醫師與專家,制定「嬰兒搖晃症候群防治建議」,再次強調重視嬰兒搖晃症候群防治的重要性,必須要讓主要照顧者了解碰到嬰幼兒哭鬧不安時,盡量不要動怒與用力搖晃嬰幼兒。
也由於除了巨大旋轉外力之外,對嬰幼兒所造成的傷害有的可能來自鈍傷,有時也會有脊髓等其他部位傷害,因此,2009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cademy of American Pediatrics)建議以受虐性腦傷(abusive head trauma)取代「嬰兒搖晃症候群」一詞,而將嬰兒搖晃症候群視為受虐性腦傷的一種形式。

新聞短波:大力搖晃嬰兒 傷腦要命!
嬰兒哭鬧,千萬不要以用力搖晃來安撫,避免造成嬰兒顱內出血,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急診室收治一名2個月大的男嬰,臉色蒼白,全身癱軟,醫師發現男嬰呼吸不規則且前囟門略微緊繃,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顱內出血,昏迷指數10,立刻會診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手術。
手術中,發現病嬰腦內數條血管斷裂,硬腦膜下出血,判斷可能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造成。家屬驚慌表示,因嬰兒一直哭鬧不安,安撫時便大力搖晃,不知會造成傷害。
院方為男嬰進行手術,為減低腦壓,還把頭蓋骨打開,救回一條小命;但住院近1個月,孩子已有水腦及左側肢體輕癱問題,目前已返家照護並復健治療中,需由小兒神經科門診追蹤。
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謝欣洋表示,嬰兒年紀小,頸部肌肉尚未能控制頸部活動,再加上頭骨柔軟,頭部若遭受快速來回晃動就會產生腦部傷害。

嬰兒搖晃症候群臨床症狀
歐善福主任表示,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發生的月齡與年齡,好發在3歲以下嬰幼兒,尤其以2到4個月大嬰兒最常見。沒有明顯的外傷,可能症狀包括:睡眠習慣明顯改變或無法被喚醒、超乎尋常的嘔吐、抽搐、沒有理由的煩躁不安、無法控制的哭泣、無法被安撫、拒絕進食、沒有反應、失去意識。

可能的併發症與後遺症
可能出現的病變包括腦出血、視網膜出血與致死性腦傷,其搖晃力道必須十分強烈,強到類似成人承受車輛重複被撞擊的情形。
常見異常包括視網膜出血、顱內出血(包括硬腦膜下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可能在電腦斷層等影像上呈現各種不同時期新舊血腫)、嚴重腦水腫,可能有貧血與凝血功能異常(腦部外傷可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甚至散發性血管內凝血)。
此外,常合併鈍傷、脊髓與其他部位傷害,例如骨幹端骨折、肋骨骨折、複雜顱骨骨折等。可能導致死亡或嚴重的永久性神經系統後遺症,包括腦性麻痺、心智發遲緩、皮質性眼盲(cortical blindness)、癲癇與學習障礙。

嬰兒搖晃症候群專業診斷
視網膜出血是分辨兒童虐待與意外腦傷的重要根據,必須有高速撞擊等巨大外力才會導致視網膜出血,於24小時內或盡快檢查眼底是否有視網膜出血變化。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一種神經急症,需要兒童神經科的緊急會診與處理,往往需要照會放射線科、眼科、兒童神經外科與其他專科醫師以做出正確診斷;影像檢查以電腦斷層掃瞄為第一線診斷工具,核振造影為重要輔助檢查。

Q:有職能治療師提及,適度讓孩子有搖晃感,可以刺激前庭覺的發展,那麼,到底該如何拿捏輕晃孩子的力道呢?
歐善福主任指出,讓孩子有機會經歷適度的搖晃感的確可以刺激前庭覺的發展,但也再三強調,嬰兒搖晃症候群屬於故意的虐待,通常在搖晃孩子時,完全沒有去支撐住孩子頸部與頭部!在寶寶的頭頸部有支撐之下,適度的搖晃寶寶入睡或搖籃的搖晃不致於導致腦傷!

Q:有許多市售的安撫電動搖椅,都可操作利用各類搖晃方式安撫寶寶,那麼這類的搖晃,也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嗎?
歐善福主任指出,市售電動搖椅大部分是以輕微左右搖晃的方式進行,基本上並不會對寶寶造成嚴重傷害,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上下劇烈搖動的搖床,由於嬰幼兒的頸部與頭部較無支撐力量,以上下垂直方式進行的搖晃,容易出現搖晃幅度與強度過大的情況產生,有潛在性的安全問題,因此,並不建議讓1歲以下的寶寶使用。

如何防止嬰兒搖晃症候群?

哄寶寶,應先找出哭鬧原因而非立即搖晃安撫
面對孩子哭鬧不停的情況,許多爸媽直覺的反應都是將寶寶抱在身上輕輕搖晃,或是讓寶寶躺在搖床或搖椅上。
歐善福主任表示,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上的不舒適、疾病、周遭環境的改變等等,一聽到孩子哭就將其抱起來搖晃或安撫,並非正確方式,當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的狀況時,第一步應是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確認寶寶是不是有任何生理上的不舒服,注意寶寶是否有衣服太緊束、保暖不足或是太過等。
事實上,與寶寶互動或是安撫寶寶時,並不一定要透過抱著搖晃的方式,爸媽可以用溫柔音調跟寶寶說說話或是唱歌、跟寶寶玩有聲音的玩具等方式。

使用正確的方式抱起寶寶

在任何時候抱起寶寶或是帶著寶寶一同出門走走時,都要注意寶寶頭部與頸部的支撐,切勿只抓住寶寶的腋下就將其抱起,這樣會使得孩子的頭頸部後方呈現懸空的狀態,容易發生意外。

避免與孩子玩拋接遊戲
很多孩子都喜歡被拋接,對於一瞬間重力改變的奇妙感覺感到新鮮有趣,父母也樂於看到孩子被逗得哈哈大笑,然而,此類上下垂直式懸空地拋接嬰幼兒的遊戲,或是將嬰幼兒直接拋到床上等動作,都有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勿把寶寶架在肩上用力旋轉
最後,歐善福主任提醒,爸媽在與嬰幼兒互動時,也應避免把嬰幼兒架坐在自己雙肩上用力旋轉,或是將寶寶騎放在大人的腳或膝蓋上快速晃動。

主要照顧者應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歐善福主任強調,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原因,常常跟小寶寶的哭鬧行為與主要照顧者本身情緒出現問題有重要關係。
當情緒出現問題的主要照顧者感到無法或無力立即安撫小寶寶時,很容易進而出現失控行為、情緒性施暴,例如,短時間內數次劇烈地搖晃小寶寶,甚至是甩寶寶耳光等。

建議主要照顧者當發現自己有負向情緒出現時,應深呼吸或告訴自己:小寶寶並非故意要吵鬧不休,告訴自己要更有耐心,或是平日建立起支援系統,可以請人代為照顧一下小寶寶,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等到自己較為平靜時,再來照顧安撫小寶寶,是較理想的作法,不然很容易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歐善福
現職: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醫院兒科主任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 、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
經歷:台灣兒科專科醫師、台灣新生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神經專科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童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國軍左營總醫院兒科主任、社區醫學部主任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

 
育兒生活 2015.2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