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火-懷孕期間易上火?
作者: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
有些媽咪可能會發現,生產之前的體質較為燥熱,分娩後卻覺得手腳冰冷,這就是俗語說的「產前一盆火,產後一盆冰」;其中,準媽媽之所以會出現「胎前如火」的現象,正是因為胎火所造成。胎火是疾病嗎?每個準媽媽是否都會有此現象?本文邀請專業的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來為妳解答。
「胎火」和「胎毒」聽起來有點類似,不少人會搞混這兩者的意義,前者為懷孕期間因各種因素而出現的上火現象,後者指的是女性於懷孕期間,體內會蘊含一些有毒物質,並使孕婦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疹子或便祕等症狀;同樣的,若胎兒受到媽咪體內的代謝物質或有害物影響,在出生半年內罹患濕疹,也會被認定為一種胎毒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有胎火的孕婦,較易出現胎毒症狀,但如果孕婦及新生兒有胎毒症狀,並不代表媽咪在懷孕期間一定曾出現胎火。
胎火定義及成因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解釋,以西醫角度來看「孕婦胎火旺」的問題,通常會解釋為懷孕期間因黃體素等荷爾蒙分泌,以及母體負擔胞內循環,造成孕婦體內代謝隨之亢進,一旦體內能量上升,就容易上火;
中醫則將胎火形成的原因細分為下列幾項因素:
-
體質:
孕婦先天屬燥熱體質。
-
氣候:
夏季氣候轉熱,加上孕婦體溫會比一般人高。
-
飲食:
懷孕期間因養胎,所以吃補過多。
-
情緒:
不少女性懷孕時會比平時更多愁善感,若準媽媽無法妥善控制情緒,易引起肝火、心火。
-
胎兒成長:
隨著懷孕胎兒成長,準媽媽將陰血下聚以養胎元,如果容易造成陰虛體質,就會產生虛火,或是因為懷孕後期子宮變大,影響腸道氣機,產生火氣。
以上這些因素引起的胎火,可能導致便祕,若便祕又會造成腸道氣機受阻,將加重火氣,形成惡性循環。
胎火造成的影響
孕婦一旦火氣旺,就容易出現皮疹、皮膚搔癢、便祕、口乾舌燥、口腔潰瘍、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尤其夏季又更為明顯。林巧梅醫師指出,如果懷孕期間一直無法改善胎火現象,這些五臟之火鬱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化為胎毒,待分娩之後,寶寶也較容易發生皮膚疹、長痘瘡、發熱、小便較黃、大便不通等症狀。
治療胎火的藥材
為解決胎火旺的問題,不少老一輩的家長都會叫準媽媽食用黃蓮,但以現代醫學角度而言,醫師其實不建議準媽媽自行食用黃蓮,畢竟黃蓮過於苦寒,且已有研究顯示,孕婦食用黃蓮可能會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發育,除非經由合格醫師開藥,否則對孕婦來說不會有特別的好處。林巧梅醫師建議,比起黃蓮,準媽媽可服用藥性較溫和的黃芩,黃芩的功效即為清胎火,但在清胎火的同時,也容易傷害脾胃,所以可以搭配白朮,達到補脾益氣的效果。除了黃芩與白朮之外,珍珠粉對於胎火旺的孕婦也是不錯且安全的選擇,尤其是因情緒產生的心火或睡眠不足,就可以食用珍珠粉;珍珠母粉則同時具有安神效果。但清胎火中藥性屬寒涼,有些準媽媽分娩後,體質就會改變,出現「產後一盆冰」的現象,若繼續食用恐怕傷到脾胃,所以一但胎火改善就暫停服用。 此外,麥門冬、何首烏、生地黃則適合陰虛型的上火媽咪食用,且由於這三種藥材的藥性溫和,所以產後仍可繼續使用。
胎火會於分娩後自然消失嗎? 胎火是否能於分娩後自行消失,端看個人體質而定。在生產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氣血,不少媽咪在產後會變得很虛弱,有人的胎火就會因此而消失;相反的,也有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就很容易出現胎火,分娩之後又因為大量進補,加上照顧寶寶時影響了情緒及睡眠品質,火氣便不減反增。 林巧梅醫師表示:「產後其實有許多加重火氣的因素,除了睡眠品質不佳之外,月子期間如果長期臥床也會造成體內循環不順,所以很容易延續胎火,但顧慮到哺乳問題,如果無法順利消除火氣,產後媽咪一定要請合格中醫師看診並開藥,每個人的體質及狀況都不同,請醫師看診後,才能調配出適合不同人的藥方比例。」
平日飲食注意事項 有必要時,吃中藥材降胎火是一個好方法,但準媽媽平時也可利用飲食為輔,多加食用黑木耳、蓮子、綠豆、甘蔗汁、桑葚、水梨、蓮藕、觀音串等,這些食物的特性皆為甘涼且不會過於苦寒,可幫助孕婦退虛火,但只要發現火氣已逐漸消退時,就不宜經常攝取,避免出現腹瀉等後遺症。 林巧梅醫師表示,準媽媽平時就應多喝水、多吃蔬果,維持排便通順,才能讓體內氣血通順,防止體內蘊含過多火氣,如果有便祕困擾,還可服用柏子仁、酸棗仁、何首烏或玫瑰花製成的中藥,前提是必須請合格的中醫師開立藥方,以免傷到胎兒。平時應避免食用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熱性食物與補品也須忌口,例如龍眼、荔枝、芒果、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否則將使原本就屬於燥熱體質的準媽媽,往後出現嚴重的胎毒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