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問題vs.三代教養大PK  

編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助理教授李岳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胡可歆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MIKA
演出/漂亮媽咪:黃思佳、思佳的媽咪;可愛寶寶:伊莎貝拉(黃可愛)


為什麼總是聽到有諸多婆媳問題需要解決,卻較少聽到女婿與岳父岳母之間有衝突問題?為什麼婆婆似乎常常會讓媽咪感受到自己的教養方式被介入、被批評?除了請先生做好溝通橋樑以外,身為媳婦的媽咪真的不能向婆婆表達自己的想法嗎?面對嚴重的教養衝突或觀念大不同時,媽咪究竟該如何聰明出招?

婆媳問題永難解的3大原因!

  • 原因一:涉入教養最深者最易互有衝突
    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胡可歆指出,即便近年來女性角色已有所拓展,但整體而言,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及學習教養涉入較多的仍普遍是女性。
    也就是說,相較之下,對孩子教養涉入最深的仍是母親這個角色,因而媳婦和婆婆,相較於先生和岳父母,格外容易出現與教養有關的衝突和摩擦。
    此外,也因對於兒童養育的態度與認識,3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和許多新的研究發現,加上家庭經濟環境(經濟起飛與已發展的世代)不同,雙親教育程度平均而言都比上一代更為提升,新一代的父母普遍而言都對孩子的教養具備更多投入的決心與攫取新知的熱情,因此,兩代之間在教養上的歧異也就益發顯得劇烈。

  • 原因二:媳婦角色的定位認知問題
    在傳統的觀念中,婆家看待媳婦,較非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尤其有些婆婆會認為兒子把媳婦娶進來,媳婦就是是「我們家」媳婦,所以,身為公婆理所當然有權力且有責任要去「調教」媳婦。
    尤其有些長輩認為,既然是「我們家的媳婦」,身為公婆理所當然地有權力去「指正」;也認為既然嫁入我們家了,自然就要以我們家的準則為依歸。
    要調整長輩這樣的觀念及態度,需要小夫妻很多的自覺,在某些事項上「態度尊重但明確的拒絕或告知」,多半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除了上述是婆家對媳婦的角色認定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之外,許多女性在使用「媳婦」這詞彙來描述或界定自己的身分與職責時,也時常未有覺察地,自動地用「好媳婦」的角色形象與行事標準來衡量及要求自己。
    進入婚姻時,不自覺地就將一些未曾深思和檢視的「好媳婦」的態度和行止,用來「自我檢視及要求」,或者矛盾地「努力抗拒」(當需要「抗拒」時,多半也表示這個事物或角色形象╱期待對妳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事實上,許多時候,我們需要檢視和逐漸放下這些「好媳婦」的刻板比對和自我要求,當長輩對「媳婦角色」的要求越界且不合理時,也要學會平靜堅定的聲明和拒絕。
    胡可歆心理師表示,或許新世代的女性,要做的不再是「好媳婦」了,而是一個「尊重公婆」,同時也適度「尊重自己」的新家人。
    所謂拋開成為一個「好媳婦」的自我要求,絕對不是說要刻意去「壓過」婆婆或凡事跟婆婆唱反調,也絕對並非「全然地做自己」,而是把自己跟婆家之間的相處互動,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彼此尊重上去思考。
    尊重公婆是長輩、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尊重自己不同於對方的需求和偏好,體認到有些事情原本就是自己的決定和職責,對長輩僅是告知與讓其了解而已。當長輩超過了界線,客氣地讓他們知道,謝謝他們的關心,但這是夫妻的決定。

  • 原因三:傳統儒家思想認定「孝」就是「順」
    「好媳婦」的包袱和框架,使得許多媽咪凡事盡量順從公婆,極力避免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不同意,總是透過先生間接溝通,無法恰當拒絕自己不喜歡的對待,或展現身為一個母親的篤定和權力,更有困難於要求公婆給予合宜的尊重等等。
    然而,一昧地想要討好、百般隱忍想做個「好媳婦」,到頭來多半會發現,與公婆的關係從來就不是真的良好,也可能積壓了許多委屈和憤怒的情緒,這些積怨逐漸蠶食著彼此的關係,也經常回過頭來影響夫妻的感情。
    「孝順」中一昧地「順」,有時只是強化了長輩的不適切行為而使得這些行止持續地傷人傷己,這些都是需要重新檢視和隨著世代不同而有所調整和重新定義的價值觀,否則孩子經常會是犧牲品。
    兩代彼此尊重和體恤,父母尊重長輩的經驗和恩澤,長輩也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權利和選擇,才真的能打造親密且「真正如一家人」的關係。

4大常見情境,造成三代教養困境?

  1. 婆婆認為孫子是「他們家的」?!
    【情境】
    婆婆似乎認定我生了孩子,本來就應該是要給她跟公公照顧,常常說「孫子是他們家的」,也常常跟先生說我不可以霸占住孩子!
    我在生孩子之前一直都在職場工作,也都有儲蓄,是因為真的很想陪伴孩子,才跟先生好好討論過後,決定辭職在家自己照顧小孩。
    但是每次回婆家,甚至私底下,婆婆會一直不斷地跟我說:「女性30幾歲就中斷工作,將來回職場還有誰敢用?」「要不要趕快回去上班,孩子給我帶」等等,我都一直隱忍著,不想跟婆婆有正面衝突,也有請先生私下去跟公婆溝通,但似乎都沒有任何改善,該怎麼辦?

    對自己有自信,不惡言、不爭辯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說,公婆認為孩子「一定」要給他們帶、媽媽「應該」要回職場、不能中斷職涯等等,類似這種「絕對性」的想法聽起來其實都沒有那麼合理。
    不過,媽媽要學著了解,這些婆婆表達出來的訊息都屬於婆婆單方面的想法,可能也是受到婆婆本身個性或是生命經驗的影響,她才會有某些價值觀或如此強烈的堅持等等,基本上,如果試圖溝通過,但仍不見改變,在無法去控制婆婆(他人)想什麼、說什麼的情況下,建議媽媽可以學習有效控制自己如何去解釋接收到的訊息。
    此外,媽媽也要了解,婆婆的確有權力表達她的想法,媽媽當下可以聽聽,但同時也清楚知道,自己跟先生才是真正有權力決定如何來教養自己孩子的人,媽媽需要做的是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因為不斷聽到婆婆的意見,就必須順著婆婆的意思做任何改變。
    換句話說,也就是媽媽本身不一定要當面直接跟婆婆做澄清,甚至想說服婆婆接受自己的決定,尤其有時候情緒性地鬥嘴或是不斷爭辯,可能只會讓彼此關係更糟,對事情本身不見得會有任何正面的影響。

    永遠將老公當成強大支援
    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助理教授李岳庭指出,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有關孩子教養的方式,只要媽媽的決定是自己審慎規畫過,同時與先生一起好好討論過的,知道先生也是支持自己的,基本上,無須過度擔憂其他人的想法。
    可適時地請先生擔任跟婆婆溝通的角色,因為關係與立場還是有所不同,會影響溝通成效;先生的角色是婆婆的兒子,一方面比較能夠了解婆婆的個性與想法,另一方面有些話由先生口中說出來,比較適合。

    以幽默態度化解
    有時候,媽媽本身的心情也可以放鬆一些,如果婆婆還是一直私下來說類似的話,媽媽不妨試著幽默回答婆婆:「對啊對啊,媽,您說的,我也是覺得是這樣耶,可是阿,XXX(老公的名字)一直說他真的很希望當小孩的奴隸。」
    一方面表現得順著婆婆的心意,一方面也把問題轉到先生的決定上,之後就可再由先生來與婆婆解釋。

    想一想:婆婆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此外,不妨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想想婆婆為什麼會一直那麼堅持希望媳婦去工作、由她來照顧孫子?
    有時候,可能不見得是一開始媳婦認為的那個意思,訊息的背後可能隱含了很多種可能性,可以與先生一起觀察或思考究竟婆婆內心深處「最擔心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呢?針對不同的狀況,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可能也會有機會跳脫困境。
    例如,婆婆可能是因為害怕兒子扛起經濟壓力的重擔,會太累或是應付不來,才一直叫媳婦要去上班,若是這種情況就可以由先生做溝通橋樑,去跟婆婆說明自己已經有很明確的財務規劃等等,讓婆婆不再擔心。
    也有可能是婆婆真的很想要照顧孫子,若媽媽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孩子有另一個有血緣關係的人也那麼疼愛他、那麼想要照顧他,也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情。
    媽媽可以試著把婆婆當作同盟,但由先生去跟婆婆說明:「媽,妳看,OOO(媳婦名字)在職場上工作了那麼久,但為了孩子(真的好愛孩子),我跟她溝通了很久,她才願意把重要的工作拋下,就是希望好好教養孩子。
    其實,如果妳也很想要照顧,妳們可以一起照顧孩子呀,這樣可以減輕體力上的負擔,也讓孩子得到品質最好的照顧。」也就是說,製造一些機會是讓婆婆能夠一起參與照顧孩子。

    建設性的衝突不見得是壞事
    情境中,媽媽提到「我都一直隱忍著,不想跟婆婆有正面衝突」,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認為,其實,衝突不見得都是不好的,有些時候「建設性的衝突」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所謂「建設性的衝突」,包含不說出或不做出不適當、情緒性的話語和舉動,但誠懇堅定地把真實的心意讓對方知道。
    媽媽可以情緒平靜地表達,例如,「謝謝媽(婆婆)的關心。我知道這幾年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可能將來要再回到職場是比較困難的,但這是我願意承擔的,也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如此。
    但現在,我們已經決定就是由我在家帶孩子,請您尊重我們的決定。」真誠坦率地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不見得就是在製造衝突。關鍵是用甚麼樣的態度與方式去表達。


    當婆婆仍不斷疲勞轟炸,怎麼辦?

    即使媽咪已明確表達過想法和決定,但婆婆依舊一抓到機會就不斷跟媳婦重覆相同的要求,又該怎麼辦呢?
    胡可歆心理師說,比較委婉的作法是平和地轉移話題、轉過去跟公公或先生或孩子說話、臨時想起有要事要回電或執行而離席等,平靜地冷處理且不需要再給予討論的機會。
    有些婆婆的確會期待透過不斷地疲勞轟炸,一方面藉以測試媳婦的底線,二方面仍想看看是否有機會改變媳婦的心意,此時,身為媳婦的媽媽更應表現出自信淡然且堅定的態度。
    如果婆婆仍不斷針對身為媳婦的媽咪進行疲勞轟炸的話,媽咪不妨可以試著回應婆婆:「媽,我真的很高興您找我聊天,可是,您一直重覆提到有關於希望我趕快回去職場,把孩子交給您照顧,關於這個部分是我經過深思熟慮,已經做出決定的事情了,如果您要一直提,我可能之後很難跟您聊天了。」
    總而言之,與「長期隱忍著,不表達自己真的感受或想法」相較,有時候所謂的衝突,或者該說是以尊重對方的態度做出適當的自我意見表達是必要的,因為這麼一來,婆婆才有機會知道妳的界線在哪裡,也才有機會「學會」尊重,至少降低一再地試探或侵犯。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也多次強調,媽媽的自我表達與回應都要基於理性與仍抱持尊重婆婆的態度,而非使用一些情緒性語氣或字眼的發洩。

    唯一對孩子有教養權力與責任的是夫妻兩人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提醒,教養孩子是「爸媽兩個人的責任」,全然交託給公婆原就有某程度失職的疑慮。
    同樣的,決定採用哪種教養方式也是夫妻的權利,很多時候不需要與公婆「討論」,除非需要他們的協助,或者一定程度地影響到他們。其餘時候,只是基於「尊重」和親密分享的,適度「告知」而已。

  2. 婆婆總是把孩子當小皇帝伺候
    【情境】
    我們全家目前跟婆婆同住,婆婆似乎很喜歡在小孩面前扮白臉,要讓全家人知道孩子跟她感情最好,我現在最困擾的是吃飯問題,之前很開心可以引導孩子能自己吃飯,但婆婆卻會在孩子吃飯時說:「小孩子這樣吃,飯都冷了!」(然後開始把孩子當皇帝一樣餵,不讓他自己吃)「媽媽不餵,奶奶餵,奶奶餵吃得超快對不對?」
    我有試著跟婆婆說要讓孩子自己多練習,才能夠有機會發展小肌肉(也曾經拿出專家或老師的文章或書籍想讓婆婆知道這不是我個人的堅持),可是,婆婆卻回我:「誰長大不會自己吃?」堅持要餵食,不讓孩子自己吃,該怎麼辦?

    為什麼搬出專家見解也沒用?
    李岳庭助理教授指出,相信媽媽搬出專家的見解最主要的目地是想要讓婆婆了解這樣一直餵飯,可能會阻礙孩子的小肌肉發展,但之所以沒用,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反應並不能滿足婆婆內心的需求!
    婆婆最主要的需求也許是希望她跟孫子的關係最好,讓孫子最喜歡奶奶在身邊,奶奶與孫子的關係無人能取代或是想要占有孫子。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人在感到自己被懷疑或是被指正的時候無法欣然接受,絕對是自然與正常的反應,因此,當媽媽拿出一些有關幼兒專家的書或文章,想與婆婆分享新的、專業的教養觀念或方法時,婆婆之所以無法聽進去或許是因為婆婆當下所感受到的可能是「媳婦現在是來告訴我,我是不對的」。

    媽媽可利用其他機會訓練孩子的小肌肉
    基本上,媽媽很難改變或干預婆婆這類伺候小孫子的自我樂趣,但是可以利用婆婆不在時的機會與時間,在其他環境中加強訓練孩子的小肌肉發展。

    把焦點放回孩子身上
    李岳庭助理教授表示,與其努力想要改變或制止婆婆寵壞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如把焦點放回孩子本身,「第一,爸媽才需要對孩子負起教養責任,婆婆不需要;第二,很多時候孩子的應變力、學習力跟彈性往往比爸媽想像得大很多!」李岳庭助理教授提醒爸媽。
    例如,爸媽可以在帶孩子出去吃飯,婆婆不在時,仍鼓勵孩子自己吃飯,並且在孩子表現好時,給予強化鼓勵,孩子會因此知道是可以做到自己吃飯並且做得很好,肯定且知道自己是有這一項能力的!
    爸爸媽媽也可以藉機會,態度溫和地跟孩子說:「但爸爸媽媽每次看你在家吃飯,都讓奶奶餵,爸爸媽媽知道你是想要讓奶奶開心。」
    這麼說、這麼做其實都是看到孩子本身行為的亮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原來還有另一種很好的能力,就是能夠去照顧到他人(奶奶)情緒的能力!除此之外,若孩子有了自我吃飯的能力,而自己去婉拒奶奶的照顧,也許這樣的反應,比較不會讓媽媽陷入婆媳關係的緊張中。

  3. 婆婆喜歡在孩子面前扮白臉
    【情境】
    婆婆喜歡給孩子吃他們喜歡的食物,例如,巧克力、餅乾、蛋糕等等,而且還教孩子「不可以跟媽媽說唷」!
    平日,我為了孩子的健康,像孩子的早餐,我準備的都是雜糧、南瓜或無糖的饅頭等,口感上可能真的沒有甜食那麼好吃,孩子會跟婆婆說,婆婆就會馬上拿蛋糕或糖果給他吃, 我也試著跟孩子說:「吃太多甜食和精緻食物會蛀牙,也會影響健康,雖然媽媽準備的食物有點不好吃,但會讓你變健康!」
    孩子也跟我說他知道了,但是,我真的很擔心且煩惱婆婆又會趁我們不在的時候叫孩子不要跟我們說,持續給孩子垃圾食物,怎麼辦?

    試想:為什麼婆婆會想盡辦法討好孩子?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爸媽不妨先想一下,為什麼婆婆總是喜歡扮白臉的原因?其實,多數的婆婆還是希望自己在整個家庭中是有地位的,也會害怕大家忘了她也是家中的一份子,怕被忽略,尤其有時候在兒子有了媳婦或自己的孩子以後,與以前相較,放在婆婆身上的關注可能放又不自覺地減少了。
    此時,拿孫子最愛的零食去建立自己與孫子間的親密關係是最容易也是最快的,最重要的是婆婆內心可能強烈期待著被認同、被關注。

    跟婆婆溝通要善用技巧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先了解婆婆是想要展現對孩子的疼愛,也希望獲得關注與認同,在溝通時,可以運用一些說話的技巧,例如,「媽,我知道你最疼孩子了,可是如果孩子吃太多甜食,可能會有蛀牙,有時候吃太多,正餐都吃不下了飯,對生理發展也可能會有影響。」
    重點在於完全不需要去批評到婆婆目前的做法,直接把焦點放在講述對孩子健康的擔憂。
    此外,爸爸媽媽本身也可以適度展現一些彈性,例如,這樣跟婆婆反應:「媽,我們知道全家你最疼孩子了,都知道他最喜歡吃什麼,但我們可不可以打個商量,就是以後要給孩子吃甜點零食,都讓孩子吃完飯再給他,這樣孩子不但會乖乖吃飯健康長大,又可以對喜歡的東西學會等待耶。」
    重點在於不要全盤否定婆婆目前的做法,也不需要花費時間進行爭辯對錯,但看看是不是雙方都能夠有適度調整的可能。

    「不可以跟媽媽說唷!」破壞雙親教養規定與權威的舉動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指出,長輩時常並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教導了孩子「陽奉陰違」或「說謊」,爸媽訂的規定可以不遵從,只要不讓他們知道就好。
    若長輩有這樣的習性,且溝通無效,比較彈性的作法是放寬一些原有生活規定,例如,奶奶帶的時候,孩子可以吃一些糖,若自己在現場,也可要求孩子吃完去刷牙,或只讓孩子吃一點點。
    要孩子自己拒絕奶奶,通常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連成人都無法改變或拒絕奶奶這樣的行為,何況是個稚齡的孩子。這常常會讓孩子陷於矛盾掙扎的壓力中,以及置身大人們的戰爭裡。
    因而,在長輩照顧孩子時,鬆綁一些教養要求(但也有底線),是彈性的作法,同時,爸媽也需要慎重地考量,該位長輩「整體而言」是否是適宜長時間照料孩子的好人選?
    若省錢是此安排的最大考量,那麼孩子如何被照顧和餵食,就得有所犧牲;若孩子的健康飲食與合宜教養對父母而言是最重要的,那麼就得要有其他付出(金錢、搬家等)與照顧人選的調整。

    勿小看孩子的適應學習力
    李岳庭助理教授則認為,平常就得教育孩子,甚麼事對他有益的食物,讓他自己去分辨。
    或者由學校老師肯定孩子吃雜糧、南瓜或無糖的饅頭等的健康選擇,增強孩子自我選擇的自信心,來拒絕不健康的食物,千萬別針對婆婆的好意,教導孩子,否認婆婆拿甜食等給小孩的行為,這樣關係較容易會往負面走。

  4. 婆婆愛比較!
    【情境】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婆婆真的很愛比較,不只是把孩子(孫子)跟其他孩子比,先生在的時候,會試圖做緩衝,回應婆婆說:「不會啊,我覺得我們孩子現在這樣很好呀!」
    但婆婆依然常常當著我的面進行比較,甚至會拿我跟先生兄弟的太太比較,有時候是批評我,但有時候也會誇讚我,可是,當婆婆在我面前批評其他妯娌時,其實跟拿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時壓力一樣大!很多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與調適?

    具體說明孩子優點,勿否定婆婆
    情境中提到,先生會回應婆婆:「不會啊,我覺得我們孩子現在這樣很好呀!」李岳庭助理教授認為,回應時可以避免用「不會啊」否定的語句,可以直接說出孩子具體的表現與特質,例如,「上次買積木給孩子,才陪他玩過一次,他就可以自己組出來,孩子的學習力真強!」「在孩子面前才唱過那首兒歌一次,他就可以哼唱出來,表示孩子是很聰明的。」

    感覺婆婆在我面前說妯娌壞話,怎麼辦?
    如果婆婆在媽媽面前批評妯娌時,媽媽可以針對事情,而非針對人做出任何回應,例如,婆婆說:「那個小玲(先生弟弟的太太)什麼家事都做不好,很笨。」媽媽可以這樣回應:「嗯,小玲在做家事上讓您有意見。」

婆媳問題,媳婦聰明出招8大TIPS!

  1. 勿用情緒性的態度或語言回應婆婆。

  2. 聽婆婆表達她的看法,不代表同意婆婆的看法。

  3. 跳出婆媳角色既有框架,與婆婆相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彼此尊重是重要的。當媳婦不被尊重時,則以平和理性的作法,讓婆婆明白這是你們夫妻的決定。

  4. 試著體會大部分的婆婆的心境,都是非常關心兒子、孫子,並且想要扮演好一個好媽媽、好奶奶的角色,並且希望獲得認同。

  5. 關於孩子的教養,完全是爸媽兩個人的責任,不見得必須要跟婆婆一一交代解釋或是說服婆婆接受,很多時候,只是告知而已。

  6. 先生要支持太太,並適時扮演好潤滑劑的角色或溝通的橋樑。

  7. 當媽媽本身對自己越有自信,夫妻間的關係越穩固時,通常婆婆所產生的影響越低。

  8. 勿認定有建設性的衝突或是自我表達是錯誤的、需要避免的,很多時候可能對長遠關係的建立能夠產生益處。



李岳庭
現職: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 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女子大學家族治療博士
經歷: 台南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委員、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台灣遊戲治療協會常務理事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301個專注力教養祕訣》、《標準答案 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作者、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胡可歆
現職: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學歷: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內政部警政署關老師專業職能授課教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員工諮商心理師
專長:心理創傷的療癒、情緒調節、伴侶諮商、親子教養與親職諮詢、青少年拒學行為、 一般憂鬱、焦慮和自殺危機的短期處遇
著作:《擁抱自己,療癒外遇傷痛》
部落格:http://mindcreation2014.pixnet.net/blog、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abundance

 

 

蝶豆花、洛神花...等農產品訂購

 
育兒生活 2014.12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