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輸不起的孩子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笛飛兒EQ教育講師 顏鈺軒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林湘綺;可愛寶寶:古凡芮



你家是否也有個非贏不可、輸了就變臉的小霸王呢?雖然說「不呷意輸的感覺」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沒有適當地引導孩子接受失敗,孩子在團體中可是會越來越不受歡迎,甚至影響未來人生的發展喔!

你家也有非贏不可的寶貝?
案例1:都是你害我不能選班長!
又到了彩虹班選班長的日子,依據班規規定,每個小朋友在課堂中的一切表現,都由老師觀察並實施記點制度,點數在班上排名前三名的人,才能站出來競選班長,並且發表自己的政見。
5歲的凱凱一直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的點數一定非常多,可是當老師念出前三名同學的名字時,卻沒有叫到他,只見他馬上轉身打了後方的小明一拳,嘴裡還嚷嚷著:「都是你!誰叫你上課跟我吵架,害我的點數變少,都是你害我不能選班長!」

案例2:我輸了,你不准再講!
學期末,老師替班上同學舉辦「挑禮物」的活動,每個人都帶了禮物來交換,有鉛筆、玩具、娃娃…等式各樣的東西。挑禮物的規則是,要先跟別人討論自己可不可以拿這個想要的禮物,說服全部的人都同意以後才可以拿,老師希望能藉此練習孩子們的協商技巧。
但是,這次旋旋拿到的並不是自己最喜歡的禮物,她覺得她是協商過程裡的失敗者,放學時媽咪見她難過,連忙安慰她:「妳的海綿寶寶鉛筆好可愛喔!」沒想到旋旋竟然馬上衝過去摀住媽咪的嘴說:「妳不准再說!」並且生氣地把鉛筆丟進垃圾桶,把媽咪嚇了一大跳…。

輸不起的5大類型
一般人對「輸不起」的印象,可能僅侷限於輸了以後「見笑轉生氣」,暴怒型的表現,笛飛兒EQ教育講師顏鈺軒表示,其實依據先天特質與後天的個人經驗,孩子輸不起時會有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同表現:

  • 類型1:立刻放棄型
    有些孩子一開始明明跟大家一樣玩得很HIGH,也覺得自己滿棒的、信心滿滿,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別人都已經成功了,自己卻還沒辦法掌握要領,就會立刻決定設立停損點:「我不要玩了!」、「好無聊喔〜」、或是「煩死了,什麼爛遊戲,我才不想玩呢!」…等等,總之就是感覺到自己要輸了,在最後結果公佈之前,先聲奪人的放棄,不想面對自己不如人的窘境。
    顏鈺軒老師解釋,這些小朋友可能是屬於過去成功經驗較少的孩子,因為曾經有過努力嘗試,卻無法成功的經驗,因此在面對嚴苛挑戰時傾向於認為:「反正就是不會成功,幹嘛還要試,何必讓自己那麼難受。」

  • 類型2:一鳴驚人型
    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希望自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以當別人都在進行活動時,他會自己默默在旁邊觀察、偷偷地嘗試,但絕對不讓別人發現,因為他的心態是,一定要確保自己會成功,才敢光明正大地在人前表現。然而,這也是一種輸不起的表現,甚至當成人在旁邊鼓勵他:「你就試試看啊、又沒關係」,有的孩子還會生氣,覺得每個人都在逼他上戰場。
    顏鈺軒老師指出,這些孩子的觀察力多半不錯,且容易過快將自己拿來與環境比較,雖然有好奇心,但不太敢放膽嘗試與表現,因為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越不敢把握機會多練習、多表現,這項技能的技巧或經驗也就越少,要成功也就更難,如此一來,就會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孩子更加確定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輕易嘗試,自我肯定也就變得更低了。
    多吸取別人的經驗再嘗試,不好嗎?
    令小編感到疑惑的是,平常我們總是被鼓勵做事前要先做功課、不要貿然行事,那麼孩子多觀察、吸取別人的經驗之後再嘗試,難道不好嗎?顏鈺軒老師解釋,那要看孩子的準備期有多長。
    舉例來說,現在的年輕人有個現象,往往聲稱自己正在準備就業、創業,可是究竟目標訂在哪裡,準備期要多長卻未可知,流於一種空泛的夢想。同樣地,如果孩子整節課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告訴老師:「我還在準備、我還沒有好。」等到先機都被別人搶走後,孩子會覺得更可怕、更焦急、更卻步,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 類型3:玉石俱焚型
    也有孩子平常貼心可人,一旦發現失敗就用力將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同組的小明打噴嚏、小胖撞到他、小安說不好的話…,他就是可以好無辜地生氣,別人怎麼可以這樣;例如:「不是我做的,是OOO害我的」「我也不知道,他就故意啊!」
    就像多拉A夢裡的小夫,一旦有壞結果,必定快速脹紅臉先怪別人,劈哩啪啦乍似有理砲轟,然而明眼人都知道,他只是在迴避挫敗。雖然花很多力氣激起對方的情緒,最後卻只搞得兩敗俱傷,沒有任何人是贏家。
    顏鈺軒老師表示,這類型孩子的特徵是,把太多力氣花保護自己,但像刺蝟一樣,面對困難時飛快揚起自己的刺攻擊(想像中的)敵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侵害。
    這類型孩子其實蠻辛苦的,因為忙著趕快刺傷別人,但別人多半接著又刺回來;雙方你來我往,情緒也越拉越高張…,最後往往不只原本目標沒有達成,還容易因後續爭執而幫自己樹敵。
    然而對他們來說,佔上風雖只是逞一時之快,但總也有聊勝於無的權力感。此類型孩子的家長,有部分在教養孩子的態度上,會與孩子有不謀而合之處,像是不斷爭奪最高發話權、權力低者沒有任何協商空間…等等。

  • 類型4:預知逃跑型
    有些孩子輸不起,但是很特別的是,他們也很少輸。因為他們對於挫折的嗅覺非常敏銳,只要嗅到一丁點兒「可能會失敗」的氛圍,他們就會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地先幫自己避開。在事前用配合度高、機會可以讓給別人的態度;或臨時有生理上不得不離開現場一下的策略,幫自己避開可能的失敗。
    預知逃跑型的孩子大多是很聽話也願意遵守規則的孩子。通常在年紀小時,家長會隱約覺得不太對勁,但說不上來;必須要到比較大了、難題變多、孩子的逃避開始明確化,家長才會比較清楚知道孩子有輸不起的狀況。
    顏鈺軒老師認為,這類型的孩子在過去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期待相較於其他同儕,多半是偏高的。因為太希望自己棒,所以沒有辦法接受自己身上蒙上一絲一毫的缺點灰塵。用閃躲的姿態因應挫折,卻因遲遲沒有正面迎擊,等問題終究掩蓋不住時,問題通常也已經很大了!

  • 類型5:情緒崩潰型
    情緒崩潰型的孩子雖然很真誠地跟世界互動,但因為承受力不足以hold住挫敗,經常就像「這不是肯德基」廣告裡,在地板上打滾大鬧的阿兵哥,面對不如意挫敗的情境,旋即崩潰大哭。
    顏鈺軒老師指出,這類型孩子多半先天氣質的情緒反應強度偏高。高興時大笑、悲傷時大哭就是他們的特色。多數成人也習慣在孩子有情緒時試著安撫情緒,或乾脆介入協助、解決問題。
    此過程卻也讓孩子發現,發過情緒後,原本引發情緒的問題竟然就不見了,所以認為「發脾氣=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不斷使用這個有效的策略。

孩子為何輸不起?
過少的競爭環境
孩子什麼時候會出現輸不起的狀況?

顏鈺軒老師表示,面臨少子化的社會環境,許多重視教養的家長,對自己一言一行百般挑剔,希望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被擊潰,像是面對孩子做的好的事情,大力讚美;面對孩子做不好的,小心翼翼、斟酌字詞地回應。
多半在回應後會補上「沒關係!」「你已經很棒了!」「下次再努力吧!」…等等為孩子打氣加油的話。極力避免總有一天會落在孩子身上的競爭偶發自然結果:「輸」。
不是說為孩子加油不好,重點是,家長過度小心避免孩子受傷的對應,同時也會淡化了失敗應有的經驗累積;就像偏重一方的天平,久而久之自然往一邊傾倒。最後養成現代孩子過度膨脹的自我概念,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像超人一樣厲害。
其實以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出發,競爭會優化物種生存,創造更好與進化的未來;有贏就會有輸;這是世界運行一體兩面的道理,當我們極力避免孩子看到黑暗的同時,就好像是將孩子放在太陽下,卻不承認孩子身後有影子的存在。
只偏重讚美與避免「輸病毒」傳染到孩子身上,孩子自然長不出足以對抗「輸」的抗體,每每面臨失敗,都輸不起了!

自我認識不夠

「輸不起只是外顯行為的表現,很多輸不起的孩子,其實核心問題在於自我認識不足。」顏鈺軒老師說。不論是因為自卑,承受不起任何一點挫折;還是過度努力苛求完美,卻完全不承認自己有劣勢或不足,導致不斷補強劣勢卻又被結果所傷。
「何必呢?人各有所長,好比我們看到一隻青蛙羨慕天鵝的展翅高飛,覺得欣羨,請問我們會想要鼓勵青蛙多多練習,給予讚美與無條件的支持,讓青蛙相信,總有一天他能翱翔天空嗎?
「許多孩子走不出挫折,就是太不認識自己,所以無法在世界穩固立足,也無法勇敢邁步向前。要夠認識自己,才能重視自我的價值,也才有輸的起的條件!」顏鈺軒老師做出結語。

輸不起的3大原因

  1. 高自尊
    顏鈺軒老師指出,在意輸贏或耐挫力較差的孩子,許多對自我期待高到與現實生活表現已出現明確落差;然而,因孩子不想調降自己認為的能力高度,只好高傲地硬撐著,維持自己很棒的假象。一方面戰戰兢兢、害怕自己被戳破,一方面也為自己的高姿態感覺驕傲,在自我感覺良好與自我保護中找到一小塊安身立命之地。

  2. 目標設定好高騖遠
    多半容易展露輸不起的孩子,其實比誰都在乎目標。不論孩子在面對挫折是表現一鳴驚人、不動如山、玉石俱焚、預知逃跑還是情緒崩潰的行為,他們都比誰都關注於渴望成功。
    研究情緒的學者曾提出:期待跟現實產生落差,自然會產生情緒。落差值越大,情緒反應強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位小女生,玩遊戲時幫自己發下宏願,等一下要用數到50秒的時間,幫自己蒐集100個積木;其他孩子面對這位立下宏遠目標的朋友,多半是驚訝又佩服地看著她。
    等到50秒結束,一清點,噢喔…有比其他人多一些,但她只蒐集到12個積木。清點的當下,小女孩緊緊揣著懷裡的積木不肯放,不肯讓老師數她拿到的積木數量,一邊環抱自己背對所有人,眼眶淚水不停轉著…從100到12,難堪嗎?
    目標無法達成,確實很值得傷心;但當孩子訂下的目標已高到不切實際,面對期待與現實結果的巨大落差,要怎麼輸得起?

  3. 自我驅策力不足
    要成功,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面對問題容易輸不起孩子,目標設定容易好高騖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關鍵在於他的自我驅策力!
    顏鈺軒老師表示,如果在孩子成長經驗裡,多半需要父母三催四請才肯動作,或失敗了最後結果多是教養者收尾,容易導致孩子對自我的要求易鬆散,呈現自我驅策力不足的現象。
    當自我驅策不足,固然有再怎麼明確且適當的目標,孩子無法努力,只希望守株待兔就有好運從天而降…你說,有可能成功嗎?

如何協助輸不起的孩子?
顏鈺軒老師表示,輸不起的孩子固然在情緒反應的向度上,難免受到先天氣質的影響;但是絕大部分是可以透過後天教養來協助孩子有更妥善的(情緒管理)因應之道。具體該怎麼做呢?

  1. 示範多元情緒詞彙的運用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顏鈺軒老師建議,可以優先執行情緒管理的第一道關卡:認識情緒。
    從跟孩子的互動中,自然地帶入情緒,例如:「剛剛我跟你說話,你不理我讓我好傷心」、「聽到你跟朋友吵架,我有點擔心」…,甚至可以在陪同孩子遊戲時,將爸爸媽媽的想法感受提出,邀請孩子來想辦法解決爸爸媽媽的困擾,例如:「媽媽現在想玩拼圖,可是又好想陪你玩恐龍,好困擾喔,選不出來,怎麼辦呢?」

  2. 避免比較式的讚美與糾正
    爸比媽咪要儘量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例如:「哥哥做得很好,你怎麼不會?」雖然家長的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但這種比較式的讚美與糾正倘若過度使用,其實無法達到良性競爭的效果,孩子只會一心想要贏過別人,因為這樣才能獲得大人的稱讚,而不是聚焦於自我能力的提升,如此會引發或加劇輸不起的性格。

  3. 不要刻意迴避輸的話題,尊重自然結果
    顏鈺軒老師指出,有些家長為了怕孩子難過、維持輸家風度或不知該如何處理,會過度模糊競爭失敗的這件事情,不去戳破輸的事實,以扯開話題(我們等一下要吃什麼?)、提供安慰(買禮物送孩子)…等方式來帶過難熬的時刻,但是,這種不去碰觸的態度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首先,孩子會失去「練習面對失敗、處理輸的情緒或反應」的機會,也不知該如何糾正自己,下次怎麼改進,沒有對失敗進行反省,下次也就很難成功。
    其次,比較敏銳的孩子,會發現每次遇到輸的議題,爸爸媽媽就避而不談,孩子也會去猜測原因,況且他也可以從其他人的反應來得到自己輸了的結論,反而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想說,是不是因為他們也覺得我很遜」的想法,也跟著認為自己很遜。
    因此,顏鈺軒老師建議家長,最好在孩子面前明確地擺出自己對輸的態度,失敗其實是很好的機會教育,要告訴他你抱持什麼心態來看這種事,尤其是對很在意別人評價的孩子來說,家長越不表態,他就越想猜測、試探。

  4. 接納孩子的難過,引發正向看待目標的能量
    建議父母在面對比較輸不起的孩子時,請克制自己想要一再地跟他說:「輸了不要難過、不要傷心」的念頭。難過和傷心的情緒,是挫敗時一定會有的自然反應,與其告訴他沒關係,不如找到孩子值得讚美的地方略加鼓勵,並且將問題反應出來邀請孩子一起解答。
    例如:「雖然有點可惜,可是我覺得你剛剛很認真很棒耶!如果好想成功,媽咪可以陪你一起想辦法唷!」讓孩子知道:「我的情緒被接納了,我的好被看到了,如果我想成功,我有夥伴!」

    顏鈺軒老師提醒,父母對孩子的讚美要盡量具體而有所憑據,有些家長為了安慰孩子,會說:「媽媽覺得你超棒!你要相信媽媽啊,媽媽又不會騙你!」如果還在小班或中班的孩子可能會相信,但到了大班以後他會覺得:「媽媽的反應跟別人都不一樣,我到底要相信誰?
    是不是媽媽給的讚美都只是因為她愛我而已?」所以過於誇張、過度正向的稱讚,反而會令孩子質疑,覺得媽媽說得棒都不是真的棒,這點要特別注意。

  5. 家長請自我覺察對失敗的態度
    顏鈺軒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先試著想想自己輸掉時會有什麼感受,希望別人怎麼對應自己,很多父母沒有仔細考慮,就直接把想給孩子的給出去,卻不一定是最適切的。
    此外,如果父母本身就難以接受失敗,更要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為根據研究顯示,人與人的溝通只有不到20%的訊息是與內容有關,但有80%會跟彼此的態度、情緒、肢體語言相關,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心態不改,即使已經盡量抑制自己不要展現出對輸贏的重視,還是會在不經意時透過一些行為、表情或話語暗示孩子輸是很丟臉的事情。

  6. 多元回饋孩子的優點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發掘孩子各種不同面向的優點,因為很多輸不起的孩子,之所以會對某個領域的失敗這麼在意,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有這點可取之處,因此,與其讓他只有一種自信的來源,不如從各個面向給予正向的回饋,例如:「你是一個很會講話的小朋友,同時也是一個寫字很快的小朋友,又是一個很會唱歌的小朋友…。」
    此外,回饋也不僅侷限於正向的,適時的負向回饋,也可以讓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有較全面的觀點,孩子才會更真實地接納自己,即使在某件事情上失敗了,也不會因此而覺得自己的世界全然崩塌了。

 

顏鈺軒
現職:笛飛兒EQ教育 親職講師
經歷:兒童EQ親職教育6年資歷、兒童EQ課程帶領10年資歷、民視交通台「幸福學分班」親職教養對話節目多次邀約、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親職教養節目專家對話、教育電台「親子愛很大」節目邀約、孩子可以作最棒的自己2007(遠流)、當孩子情緒的魔法師2009(遠流)、 親子雙贏高EQ,我家的管教好舒服2011(遠流)之共同作者

 


 

 

 

 
育兒生活 2014.1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