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的原因與照護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幼兒的腸胃道仍不夠成熟,有的甚至敏感脆弱,因此往往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腸胃道不適症狀,而「腹瀉」就是其中的一種。當父母看到寶寶腹瀉時,焦急之餘,也要冷靜地觀察,做好照護,才能減緩寶寶症狀,讓寶寶逐漸恢復康。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可能對以下情況感到疑惑:「寶寶一天拉好幾次,正常嗎?」「偶爾看到寶寶便便水水的,是拉肚子嗎?」然而,有時不完全是腹瀉(拉肚子),可能只是因飲食所造成的正常排泄。因此,父母應正確了解何謂腹瀉、症狀及照護法,才能真正確保寶寶健康。

4特徵•認識腹瀉
腹瀉,是一種反應寶寶身體可能有狀況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說明,寶寶的糞便狀況需具備以下徵兆,才算是腹瀉。

  • 頻率偏多
    如果寶寶一天排泄超過3次,且此狀態已持續2∼3天以上,通常是腹瀉的可能性很高。

  • 性狀改變
    一般健康的寶寶,糞便的性狀是固定的,如較稀較糊的軟便、較成型的條狀或顆粒狀便便。假如性狀突然改變,如變得特別稀水、稀糊、黏度高或有血絲,通常都會是腹瀉。

  • 解便量增加
    腹瀉的含水量會比健康糞便還要高,並且總體的排便量會變得較多。趙舜卿醫師表示,這點是父母常忽略之處,建議可從體重變化多加留意。正常標準為每天每公斤應產生約5∼10公克糞便,即6公斤寶寶每天解便量約為30∼60公克。

  • 味道或顏色異常
    氣味是外顯而直接的,最容易被察覺到。因此,如果發覺寶寶糞便味道變得特別重或不好聞(刺鼻的臭味等),可能也是腹瀉。

掌握小跡象•覺察寶寶腹瀉
寶寶不善於表達,有時父母不一定能即時觀察到腹瀉狀況。不過,由於寶寶的表達很直接,因此只要多注意,仍可以從某些小跡象發覺到異常。

【跡象1】通常腹瀉都會合併脹氣發生,因此寶寶的肚子會有鼓鼓的狀況。
【跡象2】腹瀉帶給身體的感覺並不舒服,所以寶寶的情緒往往會明顯地變差。

不同月齡寶寶•腹瀉原因不同
一般來說,寶寶會出現腹瀉,通常都與腸胃道狀況密切相關。趙舜卿醫師表示,在健康狀態下,不同月齡別的嬰幼兒,導致其腹瀉的症狀各有不同。

0∼4個月
<1> 急性腸胃炎:
在冬季到初春的發生機率較高,起因於受病毒感染所致,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等皆很常見,患者的腹瀉會以帶點酸味的水便為主。
<2> 過敏性腸道病變:
此類寶寶會對奶類的蛋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腹瀉之外,還會伴隨著肚子疼痛感;不過發生的機會很少。

3∼4個月以上
乳糖不耐症:發生在3∼4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的比例較高,此類寶寶通常隨著喝奶量增加,而表現出腹瀉,但整體症狀相對輕微。此外,趙舜卿醫師補充,此月齡以上的寶寶,可說是最常發生急性腹瀉的時期。

兩種類型腸胃炎
趙舜卿醫師表示,這兩種常見腸胃炎,都可能發生在寶寶身上,進而造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腹瀉。

  1. 細菌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等,多發生在夏季。受此細菌感染的患者,會有疼痛、裡急後重感,糞便帶有黏液和血絲。由於細菌會破壞大腸組織,造成腸子破洞,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腹膜炎。
    如沙門氏菌幾乎是年年都有病例,常藉由飲食而群聚感染,潛伏期0.5∼2、3天,患者會排出綠色帶血的糞便。臨床上,年紀愈小的寶寶(尤其3歲以下),受到感染後症狀會比學齡孩童還嚴重,這與本身腸道菌叢穩定和免疫力可能有關。

  2. 病毒性腸胃炎
    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多發生在秋冬。受此病毒感染的患者,小腸黏膜受到損傷,會拉出蛋花湯狀的酸味水便;常有腹脹與腹痛,嚴重會導致脫水。
    以台灣近幾年來看,輪狀病毒因為疫苗的推行,病例普遍下降,反而諾羅病毒感染案例較多。諾羅病毒潛伏期平均約1天,傳染性高,大人小孩都很難倖免,受感染者易有急性腹瀉;一般病程約3∼4天,但2∼3歲內的幼兒病程可能長達兩倍時間,所以此年齡患者狀況改善後,醫院都會持續追蹤,待一星期後回診,確定是否完全痊癒。

2種主要腹瀉狀況
如果寶寶因為受到感染而有腹瀉症狀,大多指的是「急性腹瀉」;然而,趙舜卿醫師表示,如果超過一段時間,將可能演變成「慢性腹瀉」,未來對寶寶的成長發展,多少有些影響。

  1. 急性腹瀉
    如果寶寶發生腹瀉,但時間大約在兩個星期內,即為急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說明,一般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都可能發生此症狀;通常只要經過治療、補充水分、多洗手(隔絕感染源),狀況就會改善許多。

  2. 慢性腹瀉
    如果寶寶腹瀉的時間,超過兩週以上,就是慢性腹瀉。趙舜卿醫師表示,有乳糖不耐症、或腸病變的患者,常會合併發生慢性腹瀉的症狀,因而時常陷入持續腹瀉的循環中,長期下來,將可能影響寶寶營養及生長狀態。
    腹瀉的合併症狀

一旦寶寶發生腹瀉,倘若沒有及時獲得治療與緩和,將可能引起某些合併症狀,促使病況加重,不但影響健康,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脫水,是最常見的急性合併症,因為持續的腹瀉,最直接會造成體內水分的流失。另外,有的患者還會發生抽搐(通常約發作1、2次就停),甚至還可能因嚴重脫水造成休克。如果長期下來,還可能產生慢性腹瀉等慢性合併症。

4方向•看就醫時機&住院標準
如果寶寶出現腹瀉,是否需要馬上就醫、甚至住院呢?或休息一下、隔天就會好?對此,趙舜卿醫師建議父母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觀察,隨時注意需要就診的時機,以免延誤而使症狀加重。

  1. 脫水
    原則上,可從尿液量是否偏少(正常一天4∼10次)、尿的顏色是否偏黃、體重快速變輕、精神活力不佳等來判斷;如在寶寶身上可看到這些情況,代表已有脫水。父母可到藥局購買嬰幼兒專用電解質水,先幫寶寶補充水分。

  2. 嘔吐
    寶寶罹患腸胃炎,常會有嘔吐症狀出現,一天吐2∼15次都有可能;吐完仍有活力和食欲的輕微患者,可先在家休息並密切觀察,再考慮是否到門診諮詢。如果寶寶持續嘔吐超過6小時,最好不要拖,儘早掛號就診較佳。

  3. 高燒
    寶寶發燒時,父母可先幫他補充適量水分,並用溫水洗浴或冷毛巾擦拭身體以舒緩發燒不適。然而,若持續高燒(39℃)2天以上,或曾就診但仍持續發燒者,這代表寶寶身體有狀況,宜儘快就醫。

  4. 症狀加劇
    倘若寶寶的腹瀉程度變得更加嚴重,甚至還有腹痛的狀況發生,父母一定要趕快帶寶寶就醫診治。趙舜卿醫師表示,尤其是腹痛變嚴重或頻繁,還可能會有腸套疊或其他腹部急症的疑慮,因此必須更加謹慎,一有狀況還是請醫師確診較佳。

基本上,只要寶寶出現上述狀況,最好趕快就醫,之後醫師也會根據病況的輕重程度,評估是否有住院的需要。

平日照護好•減少腹瀉發生
當寶寶持續腹瀉時,除了就診治療外,在平日照護方面,父母也要配合寶寶當時狀況,給予適當的調整與支持,如此才有助於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

  1. 支持療法
    目前針對腹瀉相關症狀的治療,仍多以支持療法為主。針對住院寶寶,醫院會給予點滴輸液,幫助補充體內流失水分,使寶寶能自行恢復體力以舒緩症狀。平日在家休養時,也可讓寶寶口服適量電解質水,並且多休息。

  2. 飲食調整
    趙舜卿醫師表示,根據資料顯示,腹瀉寶寶有無禁食,都不會影響病程的發展。建議父母可每4∼6小時評估一次,如發現寶寶能夠喝奶或攝取副食品,就可讓他適量進食,以好消化食物為優先。
    飲食內容上,避免富含油脂的料理,前5天的食物質地要細嫩。建議一歲內可從米湯開始,慢慢進階到泥狀副食品;一歲以上可從澱粉類(如米湯)起,依序攝取含維生素的水果,最後再進展到蛋白質和青菜。

  3. 生活習慣
    造成腹瀉的感染源(細菌或病毒),大多是透過糞口傳染而來。因此,多洗手、維持環境清潔、大人外出回家後不直接抱小孩等,都有助於減少寶寶接觸感染源的機會。
     

趙舜卿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

 
媽媽寶寶雜誌 授權刊出  2013年3月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