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好嗎?  

文╱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王文中
輯╱張玉櫻
照片╱本刊資料室


越來越靠近預產期,孕婦常常會有矛盾的心情出現,一方面希望趕緊卸貨解脫(引產或催生可以幫忙),一方面又對生產過程懷有恐懼。然而有些孕婦會很擔心「催生」會不會對自己和小孩造成影響?有些孕婦反而覺得,若是催生對自己及胎兒沒有影響,那可不可以早一點催出來?

引產vs.催生
首先可能要先區分常聽到的名詞,引產、催生一不一樣?

引產(Induction)
是指在還未進入產程前,用人工的方法引發產兆,可用在任何週數的孕婦,包括小孩出生無法存活的狀況下終止妊娠,或過了預產期卻無任何產兆的孕婦。

催生(Augmentation,也稱催產)
Augmentation就是加強的意思,指的是已經有產兆出現,但是強度不足以推動產程,因此使用人為的方式加速生產的過程。
然而一般民眾不會區分那麼清楚,不論催生或引產都會統稱為「催生」。本文主要討論沒有產兆時,用人為的「引產」方式讓胎兒出生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需不需要引產的評估
既然沒有什麼產兆,為什麼要讓胎兒出生呢?自然不是最好嗎?引產不是比較痛嗎?引產會不會對胎兒或媽咪造成傷害?在評估需不需要引產時,在醫師的立場,主要是比較「繼續懷孕下去」和「引產讓胎兒出來」,何者對媽咪和胎兒比較有利?但是這個判斷其實很困難,雖然有些狀況,原則上最好是引產,有些則最好不要。

  • 建議引產的狀況
    包括胎盤早期剝離、絨毛羊膜炎、胎死腹中、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子癇症、早期破水、過期妊娠、孕婦有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或是胎兒有生長遲緩、羊水過少等現象。此時通常是孕婦跟胎兒本身就處在危險狀況,若是引產出來的胎兒出問題,常常是原本疾病的影響,而不是引產本身造成的。

  • 建議不要引產的狀況
    包括前置胎盤、胎位不症、臍帶脫垂和前胎剖腹產等。

說說很簡單,但是實際執行上考慮的部分就更多了!舉個例子來說:過期妊娠在定義上是超過預產期,那只要超過預產期一天就要引產呢?還是要等一個星期或是兩個星期呢?就醫學的統計來說,懷孕39〜41週出生的胎兒,死亡率最低,所以有人主張41週後再開始引產。有人認為累積死亡率在38週最低,所以只要超過預產期就要引產。

引產不成功,需要剖腹嗎?
那麼若引產不成功就一定要剖腹生產嗎?其實引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被迫使用剖腹生產,剖腹生產雖然很快就能讓胎兒出來,但是對胎兒和媽咪都有一些碰上就很難解決的情況,所以希望用引產的方式讓胎兒以一個比較接近自然的方式出生。

「等產兆自然出現」未必最好……
既然要自然,那為什麼不更自然一點,等產痛自然產生呢?因為就如前面所舉的過期妊娠的例子,當然大部分的寶寶過預產期生都沒有問題,但是在這幾年也曾經碰到一些媽咪,過了預產期,雖然已經看到羊水減少了,建議引產,但家人怎樣也不願意,結果三天後自然陣痛起來,產程進展很快,媽咪沒有受到很多痛苦,但是胎兒已經解出大便到羊水裡面,塞滿了肺部,剪斷臍帶後就無法自行呼吸,經過急救仍無法挽回。這時才在後悔沒有早一點讓胎兒出來,已經來不及了,這也是「等產兆自然出現」未必最好的原因之一。

引產(催生)會比較痛?
引產(催生)的過程會不會很恐怖呢?引產要成功,得先讓子宮頸軟化,直接催生的效果並不好。而要讓子宮頸軟化,最有效的藥物,卻是仿單上不能使用在懷孕媽咪身上的胃藥。跟所有的藥物一樣,救命跟傷身只有一線之隔,只要遵循醫師的建議,這個藥物可以提高引產的成功率、減少剖腹生產的機會,但是使用不當會造成子宮過度收縮,造成胎兒窘迫。

是不是要讓子宮收縮強一點,寶寶才催的出來?是的,不管是自然產生的收縮或是人為引起的收縮,一定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算有效的收縮,子宮頸也才有進展。但是在子宮收縮的期間,胎盤是無法供應氧氣的,就像大人無法一直憋著不呼吸,胎兒一樣也沒辦法憋氣憋太久,當收縮太密集,胎兒來不及換氣,胎心音就會不穩定,也就是引產也不能讓子宮收縮的比自然產生的還強。

那為什麼大家都說引產比較痛?其實就跟溫水煮青蛙一樣,自然產生的陣痛,由弱到強可能要好幾天,但是引產會盡快達到可以撐開子宮頸的程度,缺乏慢慢適應的過程,當然疼痛的感覺就會比較強烈。

 

其他可以提早「卸貨」的方法,好用嗎?
如果不想吃藥,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讓胎兒早一點出來呢?有的,就是「人工破水」,或是在子宮和羊膜中間打個水球,讓水球往下掉,一步步把子宮頸撐開。但是這些方法相對比較複雜,而且也容易造成感染,在實務上用在死產胎兒引產的機會,比用在引產活胎兒的機會來的大。
有沒有更自然一點的引產方法?走路、乳房按摩、性行為都有幫助,但是除了走路還可以在醫院裡和藥物併行外,要在醫院一直按摩乳房或是上演春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在家裡想讓寶寶早一點出來,那麼這些方式就值得一試;相反的,若是正在安胎中,就要避免這些行為。

提早引產若失敗,還是得回家等產兆……
看起來引產很不錯呀,那就38週全部催出來不就好了嗎?這就是另外一個為難的地方,首先週數如果不夠大,不管怎樣的引產方式,可能都沒有反應,若沒有其他的危險因子,只是因為想提早生出來,若引產失敗還是得回家等產兆,那不是白白折騰一場嗎?

真的足月了嗎?
此外,雖說37週就已經足月,胎兒肺部的成熟度理論上應該沒有問題。但是用來計算週數的最後一次月經可能會記錯,超音波也會有誤差,只用週數當標準,容易造成足月早產兒,也就是若等到自然陣痛,可能沒問題,引產出來反而得待在保溫箱,這種兩難的局面在患有糖尿病的媽咪身上更為明顯。因為患有糖尿病的媽咪懷的小孩在35週後就處在一個隨時會死亡的環境,而且這個風險即使在醫院24小時監控下都無法即時救回胎兒的生命,但是這些小孩通常還長的比一般相同週數的胎兒大不少,可是成熟度卻更差,更需要斟酌「何時是最佳的引產時機」。
除了週數之外,還有其他的檢驗方法可以得知胎兒是否可以生出來了嗎?有,但是得用羊膜穿刺的方法取得羊水去分析,除了風險不小之外,有提供檢驗服務的地方也不容易找到。

以「母子均安」為最高原則!
生產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能「瓜熟蒂落」當然最好,但是當繼續懷孕下去,胎兒或媽咪有危險時,就應該與醫師討論,選擇適當的引產方法,才不會造成之後的遺憾。

 

王文中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
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植物指甲花白髮增色粉
嬰兒與母親 434期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