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寶貝11大身體密碼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
臺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
模特兒/可愛弟弟博鈞
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02-29234000)
寶寶在夜裡沒來由的大哭是腸絞痛引起的?
孩子哭鬧到滿臉通紅,可能是發燒的警訊?
小朋友任性又搗蛋,其實只是想要有人陪伴?
當小朋友現有的語彙還不足以完整表達他想說的,便會以肢體、情緒向我們反映身心的異狀,提醒我們該注意他了。《媽咪寶貝》從小朋友身體和心理兩大方面切入討論,替您詳細分析寶貝的11大身體密碼,破解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孩子哪裡不舒服?──身體密碼疾病篇
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的因素,小朋友哭鬧的原因很多,如果寶寶生病了,會讓家長更加擔心孩子的狀況。
-
鵝口瘡
「口腔內看起來白白的,一接觸到奶瓶就哭泣。」
鵝口瘡在1歲以下的小朋友是很常見的疾病,它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病症處可發現白色凝塊的瘡斑有如偽膜,最常出現在嘴唇和口腔內臉頰兩側的位置,有的爸爸媽媽誤以為那是喝奶留下的奶垢,但若用乾淨紗布沾水清潔口腔,會發現這些斑點無法去除,如果強硬想把這些斑點擦掉,可能會出現一些出血點,而讓寶寶的口腔內更加的疼痛!
鵝口瘡常見的起因在於寶寶在口腔期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都往嘴裡送,加上每天使用的奶瓶奶嘴又沒做好清潔,所以得到鵝口瘡的機率非常高。
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加護病房陳培濤主任表示,如果陪同看診的家長說寶寶最近愛哭鬧、胃口不佳,又沒有明顯的感冒症狀時,醫師會仔細檢查寶寶口腔,以排除寶寶是否患了鵝口瘡。一般建議藥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1週以上,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3天才算徹底的治療。如果在服藥3、4天看鵝口瘡幾乎痊癒就自行停藥,也有可能再度復發呢!如果寶寶有鵝口瘡的困擾,除了遵照醫囑服藥外,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將寶寶周遭的環境、奶瓶、奶嘴和玩具都做個清潔消毒,避免反覆感染。
-
汗疹、食物過敏、病毒疹
「皮膚上怎麼出現這麼多小紅點?」
小朋友的食物過敏症狀多數以皮膚的症狀來表現。
(1) 汗疹:
汗疹又名熱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痱子,因為悶熱潮濕的關係起了一顆顆極癢的紅色小疹子,是夏天很常見的皮膚問題。一般汗疹治療主要是預防,除了嚴重案例可能會用外用藥膏治療外,家長應時常注意環境的溫度來斟酌寶寶是否需增減衣物件數,保持肌膚乾爽也可以降低得到汗疹的機率。
(2) 食物過敏:
小朋友的食物過敏症狀多數以皮膚的症狀來表現,但是也會反映在腸胃與呼吸道。過敏和體質有著莫大的關連性,如果家長本身有過敏困擾也很可能遺傳給寶寶,所以在副食品添加或食用常見過敏食物時需格外留心,仔細觀察寶寶有無出現紅疹,如果懷疑是食物過敏請先暫停給予該項食物,若寶寶除了紅腫外還出現咳嗽的症狀(表示呼吸道也過敏,嚴重時可能因過敏導致休克)請盡快就醫。
(3) 病毒疹:
會導致寶寶病毒診的原因非常多,而其中又以玫瑰疹以及腸病毒較常見。玫瑰疹由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或第7型感染所引起,好發於6個月到1歲半的寶寶,典型的特色是會出現39度以上的高燒2到3天,待高燒接近尾聲時才會出現細小的紅色疹子。而腸病毒則常伴隨口腔內潰瘍,疹子分部以四肢居多。陳培濤主任說明,大部分病毒引發的疹子別於一般紅疹很少會癢(水痘除外),但紅疹伴隨持續3天以上高燒不退,就必須採取積極檢查治療,確定真正的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
感冒發燒
「寶寶額頭有點燙,不會是發燒了吧?」
當孩子咳嗽、流鼻水的時候,通常爸媽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哎呀!我家寶貝感冒了!感冒最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嚴重一點還會合併發燒,若未及早治療甚至可能出現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惱人的併發症。陳培濤主任表示,絕大部分的感冒發燒是病毒感染居多,所以除非特殊原因,否則很少在寶寶感冒時施以抗生素治療,病毒型感冒常見的有流感、腺病毒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
只要出現感冒症狀時,建議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就醫,不要任意服用成藥,一方面因為小朋友的用藥是依體重估算,若服用成藥難以拿捏劑量;另一方面是因為成藥屬於複方藥物,有無副作用難以預期,所以一旦寶寶感冒了,最好還是帶寶寶去醫院對症下藥治療會最好!一般在感冒期間只要精神活力、食欲都還好,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藉由本身的抵抗力痊癒,家長也無須過度擔心。
特別需要一提,3個月以下的小貝比如果感冒發燒了,會因為寶寶年紀越小疾病的進展也越快,時間拖長了也就更容易出現其他併發症,所以一定要立刻帶寶寶就醫治療喔!
有效預防腸病毒的9大方法:
1.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3.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參考資料: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腸病毒介紹】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
-
熱痙攣
「寶寶剛才突然抽筋不止,真是嚇壞我了!」
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一種因為高溫導致的抽搐現象,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小朋友身上,這是由於幼童的腦部發育還未步入穩定階段,所以可能會因為突然間的高燒引起腦細胞異常放電,此時孩子常常會伴隨四肢突發性的對稱性抽動,一般持續約1、2分鐘後自行停止。孩子發燒伴隨痙攣並不一定是熱性痙攣,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1天內反覆痙攣發作多次、或每次超過5分鐘以上、僅單邊抽筋(非對稱),可能會是比較嚴重的原因而導致的現象,如腦炎等疾病。所以當寶寶因高溫導致的抽搐就醫時,醫師會先替孩子排除掉腦部中樞神經感染的可能性,最後才確定是否為熱痙攣的症狀。
一般熱痙攣的第一發作現場往往都是在家中,爸爸媽媽會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到不知所措,在發作當時請記得讓孩子呈側躺姿勢避免被口水直接嗆到,再幫孩子掀開被子或解開衣扣加速散熱之後,待抽搐稍緩後儘快送醫。
-
腸絞痛
「小貝比沒來由的一直大肆哭鬧。」腸絞痛好發於3個月以下的寶寶,但也有部份的孩子直到1歲左右仍偶爾會出現這種症狀,最常發作時間是下午到傍晚時刻,也有部份小朋友會在夜間發作。
腸絞痛的原因目前不明,有一種說法是與乳糖不耐症相關──寶寶喝完奶之後因為對其中的乳糖或蛋白過敏,再加上出現脹氣的現象,因為身體不適所以用哭鬧的行為來表現。如果寶寶在從母奶換成配方奶的時候較以往更常出現腹脹、腹痛的現象,爸爸媽媽就可以合理懷疑是不是飲食方面導致的,同理,在剛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如果寶寶也出現相同的情況,通常也會是因為飲食改變的緣故導致的。
腸絞痛在治療上首先會試著排除小朋友是否因為其他疾病因素產生不適,比方說寶寶腸胃發炎、疝氣等等,再檢視是不是飲食方面引起的。再來是,如果確定是單純的腸絞痛建議用溫毛巾熱敷並按摩,等氣排出寶寶也會舒服一些了。如果仍舊痛得厲害,在醫師的指示下給寶寶服用消脹氣的藥物也是可行的方法。不過特別要提醒爸爸媽媽一點──如果寶寶除了哭鬧還合併有嘔吐或拉肚子等其他症狀,可能就不是腸絞痛的問題了,建議盡快就醫,讓醫師替寶寶做最正確的治療。
-
細菌型腸胃炎、病毒型腸胃炎
「一直喊著肚子痛痛,糞便也稀稀軟軟的。」腸胃炎期間,甜食、含乳糖相關製品、油膩食物等要絕對禁止。好發季節 病癥 常見病菌
細菌型腸胃炎 好發夏季 發燒、排便量少次數多、糞便糊狀帶血絲、氣味惡臭
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等 病毒型腸胃炎 好發秋冬之際 嘔吐、發燒、排便量多次數少、帶血絲稀水便、氣味酸臭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
細菌型腸胃炎和病毒型腸胃炎的病癥差異不大,但是細菌型腸胃炎會較快速進入排便帶血絲的階段、發燒時間較長、驗血報告看起來也較讓人擔心,陳培濤主任替我們說明道:「家長愛子心切無可厚非,可是若因為心疼孩子腹瀉而任意給他服用止瀉藥物,反而讓細菌停留在腸道長時間大量繁殖,增加腸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的機率。」 但兩種腸胃炎相比,病毒型腸胃炎容易因為排便量大所以更快進入脫水階段,如果小朋友出現尿液變少等輕微脫水現象,可以補充兒童專用的電解質液;如果已經出現口乾舌燥、哭鬧卻沒有眼淚等較嚴重的脫水現象,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歩的治療。小朋友在腸胃炎期間,甜食、含乳糖相關製品、油膩食物等要絕對禁止,改為食用粥、白吐司等清淡飲食,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可以減緩腸胃蠕動,溫和的替孩子補充體力。
-
便秘
「嗯嗯不順,坐在馬桶上用力到滿臉通紅。」短則2、3天,長則1個禮拜,孩子坐在馬桶上用力到滿臉通紅卻依舊排不出便便,家長憂心的帶著孩子到小兒科求診的現象其實不少。陳培濤主任表示,幼童的排便問題一直是很多家長的困擾,不過便秘的定義除了「多天解一次便」外,還必須同時具備「糞便乾硬」的條件(有時甚至因為糞便乾硬讓肛門黏膜受傷所以糞便帶血),才算是真正的便秘。排便不順和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比方說家長擔心孩子缺鈣所以額外補充鈣粉、配方奶的蛋白質成份高、喜歡吃高蛋白食物等等,或者夏天到了小朋友流汗量大卻未多補充水份,這些原因皆有可能增加小朋友便秘的機會。第一步建議家長從飲食方面著手改善排便習慣,仍在副食品階段的小朋友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泥、果泥,大一點的小朋友則建議多吃蔬果、補充水份,或是酌量喝些低糖優酪乳都是不錯的方法。家長還可以替孩子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按摩促進腸胃蠕動,或是以棉花棒沾凡士林輕戳肛門口刺激排便,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法解決便秘困擾,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軟便劑,或是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問題。但陳主任特別提醒,小朋友便秘切忌通便灌腸,因為長期反覆刺激會導致肛門括約肌附近的神經叢鈍化,會嚴重影響日後的排便習慣呢!
小貝比的排便問題:
小貝比大約3個月大時排便次數會略為減少,此種現象在母乳寶寶身上又尤其明顯,這是因為母乳是低渣好消化的食物,糞便量很少自然無需天天排便。如果小貝比時常反覆有便秘的情況,需要考慮是不是患有巨腸症等先天的腸胃道神經缺陷疾病,採取手術治療後大多可以改善掉便秘的狀況。
-
骨折
「碰到孩子特定部位就放聲大哭。」
家長提供孩子安全無虞的成長環境,遠比受傷的後續治療還更為重要。孩子在穿脫衣服時肢體是否好像受到限制不敢舉高?洗澡時碰觸到特定部位會疼痛大哭嗎?小心!這或許是孩子骨折的警訊!有的骨折雖然未出現明顯傷口,但外觀卻看起來紅腫熱痛,爸媽們也不難推測孩子有可能在跑跳玩樂的過程中骨折受傷了,還是趕快去醫院照個X光片確認受傷部位和嚴重程度吧!再由小兒骨科醫師評估決定是否需要打石膏固定患部治療。「意外事故」在兒童的十大死因當中排名總是名列前茅,家長提供孩子安全無虞的成長環境,遠比受傷的後續治療還更為重要,孩子能平安健康,就是爸爸媽媽們最大的心願。
掌握正確的就醫時機
雖然現在利用網路搜索資訊快速又方便,不過有時相關衛教文章或是經驗分享不見得正確有根據,或者有時其實是讀者誤解文字傳達的涵義而延誤病情亦屢見不鮮,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變得愛哭鬧,活力、食欲都不同於以往,仍建議第一時間要帶孩子到小兒科報到
──
兒科門診限定了0到18歲的年齡範圍,這是由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正值發育階段,不管在病癥與治療方式上都有不同,兒科的專科醫師更能替孩子對症下藥診治,視病情不同也可能會將孩子轉介到其他小兒次專科接受最完善的照料,給孩子100分的專業呵護!
孩子,你為何不開心?──情緒密碼心理篇
大笑代表開心、摔東西代表憤怒,那麼,孩子難過又會怎麼表達呢?
哭泣是一種外顯的行為,有別於成年人,嬰幼兒的哭泣原因通常原始又單純,不外乎和遭遇挫折、身體不適、恐懼等原因密切相關,當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這些負向感受而哭泣時,要能理解「感受」本身沒有對錯,而哭泣的行為對於嬰幼兒經常是少數可使用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行為是孩子情緒抒發和表達需求的出口,因此可藉此瞭解孩子的狀態。
-
解開孩子的哭泣密碼
臺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的謝明慧臨床心理師細心說明,同樣一個情境、事件,但兩個孩子表現出的反應可能大不相同,影響每個人有不同反應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四項:
事件本身
開心的事情通常引發的感受也比較正向,反之,黑暗、巨響、恐懼等刺激也容易引發孩子的負向感受。
年齡大小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中,其生理、認知、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亦有不同,會影響孩子對不同事物顯現出的情緒。舉例來說,同樣是玩溜滑梯,一個1歲左右正在經歷學步期、肢體動作不太協調的孩子,對於執行爬高、快速滑下等動作會感到懼怕;但是等到孩子大一點,這些動作他已經可以輕易克服,溜滑梯反而變成是件有趣又愉快的事情。
生活型態
好比說是媽媽在家自己帶的小孩、或者夫妻平時要工作由祖父母、保母照顧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同照顧者的孩子對陌生情境的轉變的適應能力較強。另外,孩子是否有機會離開家門外出與人接觸,接受到更多的社會化刺激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等表現。
天生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擁有各自與眾不同的個性,在面對不同情境事物的反應強度、適應能力也有所不同,比方說有的孩子跌倒了情緒反應會很大且持續很久,有的孩子拍拍膝蓋、擦乾眼淚又能笑臉迎人,這些也可能和孩子的先天個性大大相關。
常有家長會擔心的詢問,在孩子哭泣背後是否代表了什麼警訊呢?謝明慧心理師表示,對1歲半以前的孩子而言,他目前明白的語彙還不足以表達所有的情緒,因此「哭泣」是孩子主要表達情緒的方式,家長也以安撫為主要的回應。如果當孩子年紀漸長詞彙量累積到達一定的程度,可是哭泣依然時常發生,這個時候就需要反思我們對孩子哭泣的回應方式是否合適,這時可以開始慢慢以語言說明來教導孩子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最常使用的就是提醒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來代替哭泣,例如:孩子想拿玩具拿不到而哭泣,可以提醒孩子說:「拿」或「幫忙」。
謝心理師特別提醒,如果孩子是在被大人拒絕的情況下哭泣,比方說孩子拿了一顆髒髒的球想放進嘴裡被媽咪制止了,大人也不可以因為孩子哭泣所以把他想要的東西還他──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認為「只要我哭,大人就會聽我的」,日後可能必須耗費更多心力矯正孩子的行為。建議如果遇上了這樣的狀況,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安撫他。
-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段「叛逆期」──大約兩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時常斷然拒絕別人的意見,總是把「我不要」掛在嘴邊、什麼事情都搶著要自己來做,如果大人插手幫忙,孩子或許還會嘟著小嘴生起氣來呢!
小朋友「叛逆期」的形成是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不管在身體、動作、語言各方面都進入了發展的穩定期,不再完全仰賴大人的幫忙才能完成事情,可是此時他的詞彙量還不夠多,僅能以簡短的簡單語句表達意見,而「等一下」的概念及控制力又尚未建立(3歲左右才開始具備),所以才會急切的想要「自己來」,開始滿懷好奇想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這個世界。
獨立自主的關鍵
或許孩子的「叛逆期」會讓父母有些傷腦筋,不過西方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Erickson)的研究卻指出,小朋友如果在這個時期得到妥善的發展,未來的人格也會更加獨立自主,因此,當孩子在呈現他的獨立性時,大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回應就變得格外重要──家長是以極大的包容來協助孩子展現自主性?抑或以制止、責罵、批評來應對孩子?
「叛逆期」的處理原則
首先,父母應該要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了解現在正是孩子展現獨立自主能力的時候,也明白以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發展能力,無法理解大人所說:「先做什麼,等一下再給他什麼的意義,例如:父母說:「你先吃完飯,等一下再吃這個糖果」,這階段的孩子通常會吵著要吃糖果而不會遵從「先吃飯」的指令,是由於孩子對於事件順序及等待滿足的認知能力仍不完整。通常父母能有上述的認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態度也會比較平和。建議家長可以試著用以下原則處理跟孩子間的互動:
(1) 在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讓他自行完成:
比方說小朋友吵著要自己把寶特瓶的瓶蓋鎖緊,但這個時期幼童的機械動作能力還未發展成熟,所以家長可以幫孩子將瓶蓋對準轉個幾圈,先把困難的部分完成,再讓他完成最後「鎖緊」的動作,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想要嘗試的欲望,也從中學得處理事情的能力。
(2) 不希望孩子接觸的請事先預防:
如果不想讓孩子在飯前吃糖果,是不是應該先把糖果收好?如果擔心孩子的視力發展,是不是該減少孩子接觸電視的機會?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理性跟家長討論可不可以的原因,所以,家長能事先預防,遠比發生後制止來的有效喔!
-
情境不同,孩子怕的是什麼?
「對動物恐懼,害怕貓咪跟狗狗。」
就學後兩個月內分離焦慮的狀況可以改善,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如果看到的是貓狗的繪本圖畫或絨毛玩偶,小朋友通常會覺得可愛,但若對象換成了活生生的動物,小朋友又會變得極力抗拒,態度前後轉變這麼大,究竟原因是什麼呢?
謝明慧心理師替我們分析小朋友緊張的原因有二:
(1) 動物的叫聲與移動的速度:
真實動物會發出或大或小的叫聲令孩子感到懼怕,加上一個1、2歲幼童的身高與貓狗高度相差不遠,且動物奔跑移動速度快速,這些原因都讓動物對孩子形成一種充滿壓迫感的氛圍,也難怪有的小朋友會這麼極力抗拒動物了。
(2) 大人造成孩子的恐懼:
請試著回想,當孩子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是否曾經脫口而出「哎唷!狗狗來了耶!」、「好恐怖!你看這隻狗狗好兇喔!」我們的言語讓孩子接收到太多害怕的訊息,所以孩子也自動學習模仿了我們的情緒。
「在幼兒園門口道別,每天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
2、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就讀,有一部份孩子的適應能力極佳,每天都開開心心上學去,絲毫不會扭捏怕生,但也有一部份的孩子,跟爸媽的分離焦慮會在這個時候顯現──總要哭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在爸媽和老師再三安撫下才願意步入教室。
如果小朋友在就學後兩個月內分離焦慮的狀況可以改善,都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分離焦慮長達3、4個月甚至半年之久,首先爸爸媽媽必須先考慮這個環境是不是不適合孩子?同時請老師觀察孩子和同儕的互動有沒有異狀。
「怕黑,每天都要爸媽陪伴才能入睡。」
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不同。小朋友兩歲半左右開始發展想像力,會天馬行空幻想各種情境,此時「黑暗」對他們而言就有很多不可預期性的恐怖,所以才會需要爸媽陪伴才能入睡。
謝明慧心理師建議,這個時期孩子看的卡通影片反而要慎選,就算只是一點點恐怖的氣氛,都可能使孩子將這些情境拉入自己的幻想中。
「踏入陌生環境,可以看出明顯躁動不安的情緒。」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只要一踏入全新的陌生環境,有適度的警覺性都是必要的,6個月大的孩子開始有簡單的記憶存在,能感受到環境事物的新舊差異,只要孩子的緊張情緒不是過於持久且強烈,有一點躁動不安仍屬於正常的現象。如果週遭有同齡的孩子可以帶他們相互認識一下,或是有大人陪孩子講講話、玩玩遊戲、四處探索環境,也有助於引領孩子放鬆情緒,更快適應環境。
不敢跟陌生人互動、怕踏入陌生環境,這樣的情緒反應有時與孩子有沒有常出去與不同的人接觸有關,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出門可能容易生病,可以去不會太過密閉的場所,讓孩子適度的活動一下並與他人互動,身心才能有更健康的發展。
適當鼓勵,大人小孩都開心
鼓勵也是孩子人生一個重要的發展過程,可惜有時大人會將鼓勵的焦點錯置在物質的給予上,忽略掉鼓勵同時間應該伴隨著社會性的增強物,好比說讚美、擁抱等等。謝明慧心理師表示,其實有的孩子心中盼望能獲得讚美卻得不到,才會反向變成物質的追求呢!
對孩子而言,大人一點點的真心鼓勵,都能轉化成努力的動力,但鼓勵應該要能具體明確告訴孩子他的優點,比方說讚美孩子吃完飯會自己把餐具拿到廚房,讓孩子明白他哪裡做得好,之後或許不用等爸爸媽媽開口,孩子便會自動自發完成他該做的呢!
陳培濤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耕莘醫院兒科部總醫師/臺大小兒神經科研究員/中華民國小兒專科與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加護病房主任/耕莘永和分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輔仁大學兼任講師/臺灣重症醫學會會員
謝明慧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成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現任:臺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