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寶寶的飲食秘笈   

採訪撰文/林蘭芬
諮詢/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模特兒/氣質小公主魏妤庭
人物攝影/Max photo
食譜示範/鍋茶莊Long Bar
食譜攝影/那仕達


發燒,是指身體的溫度上升;但體溫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燒。
寶寶發燒是很常見的問題,而引起寶寶發燒的因素很多,除了細菌和病毒感染之外,過多的衣物和不通風的環境也會使寶寶體溫上升。媽咪在家裡應該如何照顧發燒寶寶?當寶寶發燒時導致食慾變差進而影響養份吸收,媽咪應該給予寶寶什麼樣的食物呢?請看醫師媽媽陳永綺為您一一解答。

腸胃型發燒寶寶聰明照料
寶貝體溫亮紅燈 媽咪別急
發燒其實是一個身體發出的警訊,但發燒的本質不是病,而是藉由發燒傳達出身體某處不適的訊息。產熱太多或身體無法散熱也是致使發燒的原因,或嬰幼兒的汗腺發育還不完全,多數爸媽擔心寶寶著涼而給予層層的衣物和包巾,如此一來也會導致嬰幼兒因散熱太慢而引起發燒。
在嬰幼兒時期,因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低。普遍來說,如果寶寶的耳溫或是肛溫超過38°C或腋溫超過37.5°C才是有意義的發燒。
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陳永綺指出,最常見造成寶寶發燒的原因是感染。當細菌或病毒侵入時,身體會產生免疫機制,而白血球反應後會產生熱素,同時也會刺激大腦中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讓周邊血管收縮,減少散熱。此時寶寶的四肢逐漸有冰冷的感覺,接著肌肉開始收縮,間或產生打寒顫的現象,慢慢的體溫開始上升,然後引起發燒。當身體的免疫機制啟動後,血管擴張、大量流汗後體溫慢慢降低至正常範圍內。這也就是發燒的三個階段:發冷期、發熱期、退燒期。

發燒也有好處?
但發燒並不全然不好,就某種程度上來說,適度的發燒是對身體有利的:
A.好處

  • 是一個警號,表示身體有問題,需要注意或就醫。

  • 體溫升高時可殺死身內病毒及細菌,也抑制病菌生長。

  • 發燒時身體會不適、容易疲倦所以需要多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

B.壞處

  • 體溫突然升高會引發抽和筋熱痙攣,好發於六歲以下的幼兒。

  • 發燒使寶寶身體不適、食慾不佳精神也不好。

  • 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食慾不振,容易急速消瘦。

退燒藥,你吃了嗎?
一般父母親知道孩子發燒後會急著給寶寶退燒藥以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但若過度處理卻會增加寶寶身體的負擔,甚至傷及肝腎。陳永綺醫師表示指出三種需要使用退燒藥情況:

  • 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先天代謝異常的人,因發燒導致代謝負擔過度,可能引發心肺衰竭或休克。

  • 剛出生三個月至六歲幼兒,因發燒導致熱痙攣,有癲癎病史的孩子在發燒時更容易發病。

  • 當孩子的身體開始出現酸痛、頭痛、意識不清時,可適度使用退燒藥。

陳永綺醫師也指出下列4個常見處理發燒的迷思,如:

  • 體溫異常升高就是發燒。

  • 寶寶發燒時讓他泡溫水澡。

  • 一發燒馬上就使用藥物降溫。

  • 幫寶寶穿更多的衣物,或裹上厚厚的棉被悶出汗來。

這些都是家長對發燒的誤解,除了會讓寶寶感到更加不適之外,也可能讓發燒的症狀變得更嚴重。

退燒藥 要不要?
退燒藥,其實只是短暫的把體溫降低,並非讓發燒停止的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其作用在於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導致發汗,讓血液中的熱能經由體表散去。同時使流汗量增加也有助於退燒。當退燒藥的藥效發揮後會產生上述作用,當下體溫都會有暫時性的消退。但藥效退了之後卻仍然持續發燒,則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體溫爬樓梯 內外要兼顧
陳永綺醫師表示其實寶寶發燒是有階段性的,所以在發燒期間體溫才會有起起伏伏的形象。發燒的機制是由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提高的關係,因為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所以過一段時間體溫又會再度提高。待寶寶的疾病消除或者舒緩後,體溫才會慢慢降低並維持在正常的範圍內。然而發燒的原因有很多,但約有八成左右的發燒原因是外來的致熱源所引起,內在的免疫系統或腫瘤造成的則在少數,可分為三部份:

  1. 外在因素:衣物厚重散熱慢、水份攝取不足、室內空氣不流通。

  2.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

  3. 細菌感染:尿道炎、中耳炎、腸胃炎。

但發燒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引起發燒的原因。部份寶寶發燒過後,腹瀉、嘔吐、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會伴隨發生,照護者除了按時給寶寶服用醫院的藥物外,更要加強水份的補充。寶寶需要多喝水。因為發燒時,基礎代謝率會提高,相對水的需求是也會提升。多喝水有助體內循環和毒素排出。對於一歲以下的寶寶,陳永綺醫師表示不建議直接服用生理食鹽水,0.9%的濃度會造成寶寶的腎臟負擔,但可直接購買坊間販賣專屬寶寶食用的電解質水。

營養後援隊 補充體力不中斷
寶寶發燒期間,因體溫升高,使得身體的基礎代謝率相對提升,呼吸速度也加快,因此對氧氣、養份的需求量也會增加。但發燒容易讓寶寶的食慾降低,同時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也變差。這個時候爸媽要特別注意寶寶的飲食攝取量,以免營養不良使得寶寶更加精神不振,或影響復元的速度。
發燒時會大量出汗,有可能會引發脫水容易使電解質失衡,視寶寶的情況爸媽要適時補充適量的電解質水。並且讓寶寶穿著棉質、吸汗、透氣的衣物,也有助於散熱。但陳永綺醫師表示,一歲以下的幼兒不建議父母自己沖泡電解質水,可直接購買坊間屬於寶寶專用的電解質水較為妥善。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攝取營養的方式也不一樣。零至六個月的寶寶以母奶或配方奶為主食,這個年齡的幼兒只能靠流質的食物來補充營養,母乳寶寶可以繼續哺餵,因為母乳對寶寶來說是好消化、營養價值高的。但如果寶寶持續高燒不退,必要時可使用靜脈點滴注射來補充水份,避免發生脫水的情形。

非腸胃型發燒:
嚴重口腔潰瘍,如疱疹性口腔炎,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引起的口腔發炎。五歲以下的幼兒較為常見,症狀是為高燒、厭食、嘴痛、流口水等。因潰瘍會產生灼熱感,若寶寶沒有咳嗽和腸胃的問題,飲食上不需有太大的改變,但仍應以清淡、好消化為主。刺激性或過油過鹹的食物應當避免。當寶寶因口腔感到疼痛而食欲不振時,照護者可給予孩子冰涼的飲質食物,以舒援口腔內的疼痛不適。如:布丁、奶昔、優酪乳、綠豆湯、新鮮果汁等。但這些食物都只是點心並非正餐,照護者應視寶寶的狀況給予適量的食物,如:軟乾飯、剁細的瘦肉和菜熬煮成粥,添加物應由少慢慢增加。媽咪需掌握少量多餐的準則,可提供寶寶冷涼但高熱量的食物,讓寶寶不需吃很多就能得到足夠的熱量。

腸胃型發燒:
嘔吐、腹瀉、脹氣。輪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腸胃炎高居兒科門診第二名,僅次於感冒呼吸道疾病,是寶寶常見的病症之一。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腸胃的症狀,如:嘔吐、腹瀉等症狀會快速的引起脫水。飲食方面,照護者需留意,有腸胃症狀的寶寶,生病初期應避免給予奶類和雞蛋。因為蛋白質進入身體後需要酵素才能被分解後才能被吸收,反而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若寶寶仍在於只能喝牛奶無法咀嚼食物的階段,父母應選擇無乳糖的奶粉,持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或者慢火燉煮的米湯水,容易消化,其中所含的豐富碳水化合物也能給予寶寶足的熱量。陳永綺醫師也指出,照顧者應視寶寶的情況,再做食物上的質和量的調整。但寶寶生病時腸胃蠕動緩慢,應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

醫師媽媽的健康食譜
身為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有兩個孩子的醫師媽媽陳永綺表示,依寶寶的發燒階段和年齡的差異可選擇不用的食材,並以食材方便找,料理簡單做的原則,為寶寶準備簡單又營養滿分的料理。

  • 發汗粥:
    適合可食用稀飯的孩子,約六個月以上,發燒時沒有合併腸胃問題者。半杯米加1500cc的水浸泡十五分鐘後煮滾,加入拌炒過的細碎大蒜、生薑、洋蔥、絞肉後熬煮至熟爛即完成。

  • 杏仁雞片湯:
    適合可以吃肉類的孩子,約九個月以上發燒時沒有合併腸胃問題者。杏仁、甘草、生薑、大棗洗淨後與氽燙過的雞肉以1000cc的水煮開後,去浮油再轉小火煮半小時,隨後再加入豆腐煮至雞肉熟爛即可。

  • 生薑炒肉絲:
    適合牙齒已健全的孩子,約兩歲以上。瘦肉絲輕炸過後將油倒出,生薑、青蔥大火炒半熟後加入肉絲,並以少許的酒和鹽調味即完成。

大病過後 大補特補?
寶寶生病過後身體較為虛弱,通常家長看孩子大病初癒胃口變好之後會給予高熱量的食物大大進補一番。但陳永綺醫師表示,如果寶寶發燒期間並無腸胃方面的症狀,待發燒情況舒緩後,可以先給寶寶輕淡、好消化的食物,若寶寶的進食的情況食好才可慢慢增加食物的量。但太多的鹽、油,都會造成寶寶的腸胃負擔,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陳永綺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
前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現任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詳文請見10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訂雜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