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貝皮癢的夏日疾病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書田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蔡長祐
耕莘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陳志剛
又是一個溼熱難耐的酷暑,隨著溫度節節攀升,細菌病媒也不斷地滋生,夏季皮膚病種類繁多,癢起來實在要人命,尤其小朋友們不耐癢,很容易抓破皮造成感染,您留意到家中的小寶貝老是東抓西癢的嗎?本篇將帶您一同來關心夏日嬰孩常見的皮膚病,除了如何預防及避免外,提醒家長,當寶貝皮膚出現病變時一定要即刻送醫,以免擔誤治療時機。
《膿痂疹》
-
病因:
為一種被葡萄球菌或β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化膿性皮膚病;但是其他因素與病發與否息息相關,這些因素包括天氣、年齡、衛生習慣。譬如,挖鼻孔時,就可能將存在於鼻孔內的細菌帶到皮膚表面上,引起感染;而搔癢以及小傷口的存在,也都是引起疾病的因素。膿痂疹最常出現在小孩身上,並以夏天的發病率最高;因盛夏期間,皮膚的溫度較高、較為潮溼,而且較常暴露於外,容易使膿包的產生。
-
症狀:
通常膿痂疹的症狀是表皮出現覆蓋著黃色痂皮的小傷口。
-
好發部位:
臨床上可見到水皰及臘黃色的結痂,位於額頭、臉(特別是鼻孔附近)或四肢為主,也會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上。
-
傳染途徑:
膿痂疹的傳染性相當高,大多是經由手部的互相接觸,而染上此病或是將此病傳染給他人。
-
治療:
需用口服全身性抗生素約一週,配合局部傷口的治療,保持患部清潔。對於較大的孩童,可以讓患處乾燥及殺死細菌、殺死細菌以硫磺或其他抗生素為主要成分的藥膏,以加速痊癒。
-
預防方法:
書田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讓嬰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保持身體清潔是最重要的,特別注意孩子的手指甲一定要剪短,避免抓癢造成細菌感染。此外,膿痂疹極具傳染性(包括自我傳染與傳染給別人),耕莘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剛提醒家長,家中一旦有幼童感染,最好能與其他健康個體隔離,也儘量不要去碰水。
《異位性皮膚炎》
-
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是溼疹的一種,容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搔癢性皮膚病變,而且容易復發,致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目前被視為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且和遺傳有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如果家中有過敏家族史,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就有可能生下異位性皮膚炎寶寶。
-
發作時期及部位: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第1期:嬰兒時期(2個月~2歲)
病兆多數發生在頭皮、臉部、頸部以及四肢伸展側。
第2期:兒童時期(2歲~12歲)
病兆多數發生在四肢屈側,如:手肘窩、膝蓋窩、脖子,情況嚴重者可到全身。
第3期:青少年~成人時期
病兆多數發生在四肢屈側,甚至於手掌與腳掌。
-
治療:
(一)清潔
選擇溫和的潔膚乳洗澡,不具刺激性的配方可隨時清潔寶寶敏感肌膚,讓寶寶皮膚留下滋潤,降低發癢機會。
(二)塗藥
清洗後,將寶寶身上多餘的水分擦乾,塗抹醫師所開外用藥膏,醫師們建議洗澡後擦乾皮膚直接在患部上藥,此時對藥物吸收較佳。
-
預防方法:
◎季節性
夏季時流汗的汗水會刺激皮膚造成癢感。因此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避免戶外激烈的活動。冬季相對濕度降低,會加重原本就乾燥的皮膚龜裂脫皮,又痛又癢,因此一定要養成隨時補充保濕乳液或凡士林的習慣。
◎沐浴、清潔及皮膚保養
1. 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在身體處於微濕時立刻擦上凡士林或保濕乳液。
2. 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如毛衣、尼龍,並穿著寬鬆的棉織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可能誘發的食物
蛋、牛奶、海產類食物易誘發病因,應盡量避免,然而蔡醫師表示,食物因素並非絕對,若孩子體質可以接受,依舊可食用。
◎家中環境保持清潔
家中盡量不要養有毛的寵物,或是讓孩子玩絨毛玩具;不要舖地毯或儘量清除家中或辦公室的灰塵雜物;床單、窗簾、毛巾、枕頭套要定期清洗。
《蚊蟲叮咬》(丘疹樣蕁麻疹)
-
病因:
炎炎夏季,蚊蟲肆虐,主要是因昆蟲叮咬引發的過敏反應,嬰孩對於蚊蟲叮咬反應特別敏感,抓呀抓地稍微一不小心很容易變成「紅豆冰」,也常與兒童本身體質敏感有關,個人免疫系統對其產生過份反應。
-
症狀:
患部多在下肢外露處,呈現境界明顯的丘疹,常因奇癢難耐而加以搔抓,於數日後結痂脫落留下色素沈澱。
-
治療:
以止癢為主,塗抹外敷藥膏。
-
預防方法:
1. 平日居家可使用防蚊液。
2. 儘量少接觸寵物。
3. 外出時穿長袖。
4. 盡量避免下雨過後到草木較多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