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
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民前三二一年),係台灣建廟最早之媽祖廟,相傳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民前二二九年)福建水師施琅平台恭請湄洲媽祖護軍渡海,班師回朝之際,其族姪施啟秉等懇留入廟奉祀,現為湄洲祖廟僅存的唯一開基媽祖,為六尊開基媽祖的第二尊,故俗稱「二媽」。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諸信徒捐獻蓋廟,以磚瓦擴建,隔海正對祖廟,故承襲祖廟之宮名,稱天后宮,俗稱舊祖宮,歷經嘉慶二十年、同治十三年、昭和十一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湄洲媽祖因香火鼎盛不斷受香火燻染,由原來的粉紅面燻染成黑面,故又稱「黑面媽」。天后宮坐東朝西,是「三進」、「兩廊」、「兩護龍」的廟宇建築。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三川殿精采的石窗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值得慢慢品味。正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的格局,兩廊的木雕明顯與三川殿的風格不同。兩廊為天后宮的鐘鼓樓,每逢迎神賽會即鳴鐘敲鼓,以示歡迎。後殿又稱天公殿,為五開間的格局,二樓露台增建成八角型,使有更大的參拜空間。
版權聲明
相片原有使用權屬作者所有,如需引用,請來函授權使用,謝謝! |
|
|